摘要:随着电力行业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本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几种套管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了套管密封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变压器;套管;密封;措施
引言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在运行中,因变压器套管端部密封问题引起了多起变压器故障,致使主变受损而返厂修理。按运行经验,在发生密封不良的套管中,尤以穿缆型套管、拉杆型套管为多。为防范类似问题重复发生,有必要对套管发生密封不良的情况进行总结。本文中笔者从套管结构入手,结合故障案例,深入分析了故障原因,针对故障原因提出了防范措施。
1套管的结构
变压器套管主要起支撑引出线对地绝绝缘、通流、防污秽、防雨防潮等作用。变压器套管按通流回路结构的不同区分,主要分为穿缆型、导杆型、拉杆型等结构。一般载流量在1250A及以下时,选用穿缆型套管。穿缆型套管内部由铝管隔离套管本体绝缘与载流导体,绕组出线电缆由套管尾部穿过套管内部的铝管后,经定位销固定在套管端部,经电缆端部丝扣与将军帽联接。导杆型套管、拉杆型套管一般适用于1250A以上载流量时。导杆型套管内部由封装好的金属导体作为载流体,现场安装时将绕组出线与套管尾部接线座连接即可。拉杆型套管的内部载流导杆可拉出,以便于套管尾部的连接,优点在于现场安装时人不需进入变压器内部。
2故障案例
近年来因套管端部密封问题引起的变压器故障多有发生,主要集中在穿缆型和拉杆型套管。现列举两个案例进行说明。
2.1案例1穿缆型套管
某110kV变电站1台新投运110kV变压器,型号为SZ11-50000/110,2010年生产,在运行约13个月后,在一晴天的16点半左右发生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跳闸,轻瓦斯动作,重瓦斯未动,故障持续时间约70ms。故障后,对该主变开展了试验检查。除油色谱分析异常外,直流电阻、绝缘电阻、绕组变形等试验均未发现异常。按三比值法分析,故障编码为102,判断为电弧放电,按增量计算CO2/CO为0.5,怀疑涉及固体绝缘分解。经返厂解体,发现该主变C相高压绕组中部出线下部2段、3段有匝间、段间击穿情况,绕组中部出线根部的绕包皱纹纸有明显吸水后泛白、撕扯时强度明显降低、点燃时有噼啪声的情况,确定为引线绝缘纸中含水分。经检查该主变高压穿缆型套管首端,发现C相套管端部内有明显水分浸渍痕迹,确认为C相套管端部进水引起。经分析,因110kV套管顶部约高于储油柜1m,在套管端部密封不良情况下,外部潮气、水分会因呼吸作用被吸入套管导管内,沿绕组出线电缆(穿缆)进一步下渗。下渗的水分,在绕组出线电缆根部拐弯处发生聚集与滴落,引起绕组匝间绝缘纸受潮、绝缘强度降低,最终造成匝间、段间击穿而发生差动保护动作跳闸,因故障时能量较小,重瓦斯未动作。
2.2案例2拉杆型套管
某500kV变电站1台500kV单相主变,型号为ODFPS-250000/500,2003年生产,在深夜发生爆炸,主变差动、重瓦斯保护动作,故障持续时间为56ms;故障前无外部短路等异常运行情况。故障时爆炸能量巨大,致使该主变500kV套管升高座与变压器本体油箱彻底脱离并被撕裂,套管被发射出升高座,升高座内部引流线被拉断,升高座的手孔盖板固定螺栓全部断裂,手孔盖板飞出几十米远,主变油箱发生变形并往升高座侧相反向有位移。
故障时,主变本体油箱压力释放阀动作,但未能避免升高座、高压套管发生粉碎性损坏。该主变套管为进口拉杆型套管。经现场检查,该套管L型升高座的内部、靠套管尾端处的内壁上有放电点。经对该故障相主变返厂解体分析,绕组、铁心均未发现放电等异常。为进一步查找故障原因,经解体该相变压器高压套管将军帽,发现将军帽内有明显铜锈痕迹,紧固螺栓处有水浸入痕迹,密封圈老化变形。经分析,确定为密封不良水分进入引起故障。500kV套管顶部高于变压器储油柜约2m。在套管将军帽密封不良处,因套管内油的呼吸作用,水分被吸入套管将军帽内,并沿导电杆与铝筒间的缝隙下渗,在套管尾部沿绕组出线电缆继续下渗。在绕组出线电缆第一个支撑点夹紧处,水分发生汇聚,水分沿支撑绝缘件有横向流动,最终引起引流线与升高座壳体间放电、击穿。因剧烈放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体积巨烈膨胀,其应力波迅速向四周扩散;因L型升高座油体积V远小于本体油箱中的油体积,且L型升高座与本体油箱相通截面积有限,对应力波的吸收和弱化能力不足,最终导致了如上所述的L型升高座等处撕裂损坏。为防范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对在运的另外两相变压器进行了密封检查,确认套管密封完好。经检查,该型套管顶部共有8颗螺栓,其中4颗还兼用作固定均压罩,存在均压罩晃动引起螺栓松动或拆下均压罩时仅4颗螺栓紧固,易导致密封失效的风险。为确保8颗螺栓均用于密封,对该型套管顶部均压罩固定方式进行了改进。将密封螺栓固定均压罩方式改为采用在接线端子处固定均压环方式,从而降低了套管顶部密封不良进水受潮的风险。
3预防措施及相关建议
(1)充油套管在运输过程中水平放置,取油口、油位观察窗、试验抽头位置需在同一条直线上并要求向下,开箱后仔细检查箱底,如发现渗漏油痕迹应立即联系套管厂家进行处理。(2)套管运行过程中,变电运行人员需仔细观察并记录充油套管的油位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利用望远镜对套管各处的密封进行仔细检查,采用红外测温确定套管油位。如果出现渗漏油情况,立即上报并制定相应措施。(3)对于充油套管按照状态检修规程开展相关试验,试验无异常时,禁止打开取油阀取油样。(4)对于试验数据存在异常需要结合取油样进行相关试验时,需使用专用的取油样工具进行取油,取油后,仔细检查取油口密封垫情况,如无异常,使用专用扳手拧紧取油口,如密封垫异常,需更换相同型号的密封性能良好的新的密封垫后在拧紧。(5)对于同类套管,当发现某一支套管异常时,需对剩余的套管适当缩短试验周期,并密切监视,防止同类异常再次发生。(6)因L型升高座内的油相对独立,500kV主变套管L型升高座内变压器油难于与变压器本体油进行热循环。在L型升高座内部有隐患时,检测变压器本体油样不易发现问题。因此,建议加强500kV套管L型升高座处的油色谱、油中微水的监测,以及运行中局放在线监测,以便及早发现水分进入后引起的局放、发热等故障前期问题。
结语
变压器高压套管是变压器整体密封的薄弱环节,其头部密封结构存在薄弱环节,易产生负压,加之密封件老化,安装工艺不良等,易造成密封不良,引起外部水分的进入。水分进入后,会造成后果严重的变压器故障。因高压套管密封失效的特殊性,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很难从外观发现异常。为避免套管密封不良问题,建议加强套管端部安装工艺的管控,并在套管端部恢复后和预试定检后,开展在储油柜施加35kPa静压力的密封试验;有条件时可开展L型套管升高座处的油色谱、微水和局放的在线监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最后建议变压器厂家不断完善L型升高座的防爆能力,减小其内部故障时的破坏力。
参考文献:
[1]王伟、韩金华、郭运明,等.一起进口套管烧损故障情况介绍[J].高压电器,2012,48(2):115-118.
[2]DL/T722-2014,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S].
[3]李斐明,赵彦平,臧春艳,等.高压套管油流外溢现象的理化检测手段研究[J].变压器,2019,56(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