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现阶段,新电改是我国电网建设的大事,本文在了解我国新电改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总体而言,为了能够适应新电改的要求,需要从管理策略、技术手段等几方面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全面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电改;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
引言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表明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电力改革(下称新电改)。新电改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给传统配电网规划和发展带来了挑战。配电网是传输能源和消纳新能源的重要方式。从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历程可以看出,配电网规划是电力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针对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研究新电改下智能电网规划建议与对策,对提高配电网规划和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节能减排、保障能源供应和提升用电质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规划设计原则
采用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进行智能电网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需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其一是智能化原则,应综合运用卫星定位、激光三维测量等先进勘测技术构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借此开展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利用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基础、导地线、绝缘子等构件的设计,并将设计结果予以直观呈现,依托网络化平台实现重要数据、技术资料的移交与共享。其二是可控化原则,依托在线监测、数字化巡检等模式实现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动态评估运行风险,实现线路运行的可控化。其三是标准化原则,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实现对输电线路、输电设备的一体化管理,保障实践结果的标准、规范性。其四是现代化原则,基于互联网搭建输电线路规划设计的共享平台,将线路规划设计、建成运行过程中涉及的重要信息进行实时共享,为智能电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目前智能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线路分层规划策略不完全
从智能电网的发展角度来看,线路分层规划是适应新电改的关键,并且各项输电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物理设施的支持,在物理设施输电线路的支持下,电能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应用需求而分层供给。而目前社会对电能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线路所要承受的供电压力也逐渐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就需要采用分层规划的方法,在安装线路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层次的线路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但是在实际上,我国的线路分层规划依然无法适应新电改的需求,现有的相关技术在实施中所取得的效果不满意,这已经成为影响电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2负荷预测的手段有待加强
在新电改背景下可能掀起又一波的用电高潮,导致城市的短期用电与中期用电的需求增强,对于部分大型城市而言每日的电力需求及其电力尖峰负荷都有可能产生变化,例如在夏季天气炎热,会导致大量家庭使用空调等设备,最终造成用电负荷的改变。这种突然变化的用电负荷会影响智能电网的运行,甚至可能成为诱发用电安全的重要因素。而针对这种用电负荷变化情况,各地区对这种可能产生的用电负荷改变缺乏完整的预测能力,较大的预测偏差不仅影响发电计划的可操作性,增加了调整计划的难度,还会使电网承担相应的风险,增加了电网的购电成本,这与电改的预期是不相符的。
3新电改环境下智能电网规划路径分析
3.1优化线路分层规划策略
为了能够适应新电改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线路分层规划策略,工作期间应该进一步观察线路分层改造的实践性,在正常改造过程中不仅要对地区的用电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地区未来电力消耗情况进行判定。
因此在正常的分层规划期间,可以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功能划分情况灵活调整,例如老居民住宅区的人口基数大,对电能的需求高;工业区具有集中的用电需求,对电能供给具有稳定且大量的需求。根据这些不同的用电需求情况,在分层线路规划中,可以优先考虑上述地区的电能消耗情况,并在线路负荷选择上适度提高其中的相关水平,实现地区供电的差异化。在实施阶段,则可以按照线路行距原则等进行调整,并注意避免线路相互挤压等情况发生。
3.2实现精准化的中近远期电力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研究、规划、应用和服务的基础。预测准确度影响着整个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电力负荷准确可靠预测可以提高发电机组启停的经济性,实现综合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为电网规划、电力调度和电力检修提供可靠参考,减少配电网建设中不合理的储备容量、合理安排电网设备的检修计划,降低发-供-配-用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网利用率和效益。结合电网实际形成“供电区域-供电网格-用电单元”的精细化的颗粒度和“网格化”规划,利用空间负荷预测法、负荷密度法和指数平滑法等,科学预测用电网格的远景饱和负荷及其空间分布,实现精准化的中近远期电力负荷预测。
3.3 GIS技术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进行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监测,可实现对输电线路覆盖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条件的实时查询,并综合收集区域范围内的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信息,以此为智能电网线路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信息,进而实现对变电站及电气设备的一体化管理。具体来说,利用GIS技术扫描输电线路覆盖区域的地形地貌图像,配合电网开发部门构建GIS系统平台,平台内部涵盖激光扫描、区域开发、直升飞机等系统,其中激光扫描系统主要负责收集所在区域的地形三维信息,将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后存储在系统内部;区域开发系统主能要负责将收集到的GIS数据、可视化数据应用在地理模型中,生成动态地理信息,为线路规划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直升飞机系统主要为线路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与人员,发挥空中载体对地面线路敷设的支持作用。
3.4提高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电改对电网公司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以为了能够适应未来智能电网改造需求,则需要努力提高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水平,推进自动化改进工作的实施路径包括:(1)从智能电网的运行过程来看,可以对电网公司的各项业务以及功能层次划分情况进行调整,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路径,细分电网自动化建设功能。(2)通过梳理电网现状以及对比目标网架的方法,形成自动化电网建设的目标架构图;架构图通过与电网规划以及不同时间的电网复合情况进行调整,包括自动化调整以及自动化设备的接入等,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智能电网的智能化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电网自动化改进需要从整个智能化改进的角度入手,通过全面考虑“电源-电网与电荷”三者的关系之后,从中寻找自动化改进的重点内容。例如在电源自动化改进期间可以从电源接入的角度入手,通过“即插即用”的并网技术,在自动化技术支持下,对并网的过程进行调整,能够更高的衔接各种智能功能需求,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过程的调控。
结语
新电改对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而言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电改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优化智能电网改进路径,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电能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岩,李新,滕子贻.城镇智能电网信息通信线路规划设计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9(05):46.
[2]王宇坤,林其友.智能电网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量化分析[J].电气应用,2019,38(05):73-80.
[3]刘亚红,高云霞.关于电网规划与电力设计对电网安全影响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