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庙水库管理所 广西河池 547100
摘要: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基础处理的质量关乎到该工程的整体质量,而对于基础工程质量,则是由具体的施工技术决定。基于此,本文调查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施工现状,并分析研究了该工程的施工技术,以期提高施工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锚固施工技术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相关人员应提高对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视程度,确保相关技术的施工符合施工规范,确保基础工程的建设质量,使后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施工现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基础处理技术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良好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基础工程各方面的质量。例如,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有效延长工程使用寿命等。但由于其施工技术的复杂性,且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施工时出一些问题。
第一,地基自身稳定性。地基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是能够影响整个工程的关键性因素。若是地基稳定性较差或是防滑性能低,会对后续的施工造成巨大影响,威胁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作业安全。
第二,地基沉降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建筑设施体积较大、重量较高,这时的基础地基若是具有地势偏低、土体较软等特点,且未对其进行规范的技术处理,则会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地基沉降现象,使建筑物与地基结构之间出现超出预期的内应力,造成建筑结构形成的严重后果。
第三,地基渗漏问题。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多是建设在水域内,因此若是该工程的基础地基防渗透性能差,出现渗漏现象,会使工程地基施工区域出现积水现象,若是防渗技术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地基结构的塌陷等问题。另外,若是将工程建设在岩层以及较为陡的区域时,在地质的变迁下,导致地基结构出现缝隙,在地下积水的渗透下,降低工程结构的稳固性,从而影响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
2.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2.1锚固施工技术
锚固施工技术因其自身简便性和经济型等优势条件,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中最为基础的技术。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地点距城市较远,较为依赖水资源。但水资源附近的地质由于长期受水体侵蚀,土体结构的稳定性较差,若是需要在该类型土体上进行工程基础施工,相关施工人员需要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技术设计,从而提高土体的稳固程度,使其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需求。
锚固施工技术其主要作用就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稳定性。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拉力杆这一工具,将拉力杆的一端插入工程地基的岩层深处,另一端则连接地面上的建筑设施。该方法能够将建筑物与地下岩层相连接,使其形成整体的受力平台,将底基层的受力点转移,减少建筑地基的受力压力,以此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力量,提高建筑设施的整体荷载力,促使后续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展开。
2.2粉喷桩施工技术
粉喷桩施工技术又被称为固土桩技术,主要运用粉体固化剂在水利水电工程地基深层进行混合搅拌,通过固化剂的固化作用,改善该工程地基土体原本的软粘性,从而提升地基土体的整体强度[1]。首先,在使用该技术施工前,相关人员应对施工场地的地表进行清理,主要是清除垃圾、杂物等,使地基土层表面干净、整洁,从而满足施工要求。
其次,在施工人员在定位桩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图纸作业,并在桩体上标注基准高位置,以便下桩作业的有效展开,避免误差的出现。同时,在进行该作业时,相关技术人员须得全程陪同,进而及时解决施工测量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施工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最后,在下桩作业的实施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应时刻把握桩体的垂直角度,其误差不得超过1.7%[2]。该步骤主要是规避因桩体过于倾斜导致地基深层的部分区域搅拌不均,降低此次施工质量和效果,从而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工程的材料以及水电等重要设施的建设需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标准参数,且确保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使工程建设能够以连续的状态完成施工。
2.3预应力施工技术
预应力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强化了工程施工质量。在实际应用预应力施工技术时,可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后张法预应力管桩[3]。通过将这两部分有效结合,提高施工时的完整性,进而达到提高建筑物稳固性的目标。使用先张法预应力管桩一般是在施工前期,主要作用是提高该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满足后张法预应力管桩的施工需求。后张法预应力管桩一般是施工后期,主要是对建筑整体起到优化的作用。
预应力施工技术尤其在解决地基沉降问题时,效果最为明显,例如静压法等。该技术通过将建筑物的建筑结构以最大限度插入地基中,凭借力学共振原理,提高建筑结构与地基表面的契合度,从而提升建筑物自身的稳定性。
2.4对岩石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
上述中提到,部分水利水电工程会建设在岩层,但由于岩石基础稳定性较差,因此,相关施工人员需对岩石基础进行处理。需要加以处理的岩石基础一般可分为断层破碎带河床深槽以及岩石基础不均匀沉降两种类型。对于断层破碎带河床深槽和强度较弱的岩石层可以通过普通的混凝土浇筑法,若是断层宽度较小,在实际施工中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凿处理,施工结束后使用混凝土填埋。对于大面积的岩石断层,因其对地基具有较大破坏性,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不仅需要进行开凿深度的作业外,还需要应用浇筑混凝土柱子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解决岩石地基表层不均匀沉降时,也可采用浇筑混凝土柱子的施工方法,施工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挖掘、科学灌浆以及地基表面处理等措施。首先,对施工区域内的岩石进行挖掘和处理,使其状态满足施工规范;其次,清理建筑基坑内的碎岩石;最后,扩大地基平地面积,以此减小岩石分布不均对建筑的影响,并根据实机的岩石特质,科学的选择坝体进行浇筑,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5硅化加固施工技术
部分水利发电工程的地基土质较为柔软,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因此,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性,可采取硅化加固施工法,其技术的核心原理是电击。硅化加固施工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水玻璃和氯化钙溶液,将这些材料以网状等离子体硅化注入柔软的地基土层中。在该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粘结材料,从而提高土体的连接性和强度,从而提高土体的稳定性。为确保施工的有效性,施工人员可以使用网络软管。
3.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施工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锚固施工技术、预应力施工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工程质量,从而确保该工程的后续施工能够顺利展开,提升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柴一鸣.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探析[J].农家参谋,2020(11):137.
[2]寇方露.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方法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4):215+217.
[3]邓强.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2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