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蓝云曦
[导读]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实务性与操作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务操作训练是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小组工作课程是由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职业伦理以及方法技巧外,更要加大力度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来为案主服务。本文从小组工作课程的实验操作环节入手,探讨我校在小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实务性与操作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务操作训练是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小组工作课程是由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职业伦理以及方法技巧外,更要加大力度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来为案主服务。本文从小组工作课程的实验操作环节入手,探讨我校在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组工作;课程实验;实务训练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相比较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小组工作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及成员间的互动,协助人们预防和解决个人、家庭的问题,提升意识、挖掘潜能、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改善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因此,小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及实践性。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实践性取向的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专业实务训练过程内化自己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以形成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案主服务。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际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实务能力,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过程中对实务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除需要讲授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一系列方法与技巧之外,还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务训练。因此,小组工作课程实验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本文对小组工作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如下思考。
        一、我校现行小组工作课程实验的方式
        我校的小组工作的课程安排是一个学期的前九周为理论课程教学,后八周为实验室操作训练。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能得到较为有效的实务训练。在理论教学内容部分结束后,进行实验室的实务操作训练。这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实习机构的桥梁,在实验室平台学生可以学会小组工作的整个操作流程。因此,在本校的小组工作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求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主题的需要或有共同意愿的人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分为几个10人左右的小组,从组前筹备、挑选成员、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撰写策划方案、开始计划实施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总结评估的每个环节进行训练。再用课堂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演练,在带领小组的过程中,学生模拟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启小组、运行小组、结束小组,并进行总结、反思,谈体会、经验感受或困惑、不足之处;由参与者分享活动的感受、评价或建议;最后由教师从观察员、督导员的角度对小组活动进行点评、总结,对小组的气氛、进程、技术的运用、各个环节的安排、小组成员的反应、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作评估。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通过一次次小组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不断地得到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经验,充分体会、理解小组的整个运行过程。在每次课程实验后,学生还需要填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与反思。之所以用此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主要是根据小组工作课程实验的特点来考虑的,即学生是主体,课程实验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利用实验室创设小组情境,通过带领小组的实务操作进行训练。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学习主动权,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验室这一平台能够迅速地进入小组状态,投入到小组的进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小组,进行理论和技巧的内化,不断提升自身实务操作能力。可见小组工作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
        用小组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充分地利用了小组动力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由被迫听课变为主动地参与。这种改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小组过程的体验中学生提高了自主性,训练了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提升了整体素质。在课程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在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教育者、管理者,又是观察者、督导者。从小组活动理念的灌输开始,到计划书的制定、小组规则的制定、小组的初期、冲突期到最后阶段的结束和评估,均由教师进行督导,以保证整个小组过程方向的正确与小组成效。
        二、课程实验存在的不足
        (一)实验操作课程的时数有限
        导致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结合的力度不够,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训练不够。随着学院培养方案的调整,小组社会工作课程由原来的总共68学时减少为总共51学时,内容不变、时数减少实际导致了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环节的锐减,调整的结果使本门课程受到较为严重影响。理论、基础知识、方法技巧部分的讲授不能充分展开,课程实验环节的总学时也大大下降。课时的不足导致课程实验环节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效能。学生操作训练时间总量的减少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尝试作为社会工作者身临其境地带领、操作小组,只能间接学习别人的经验,从而影响自身的能力发展。
        (二)师资力量有限
        缺乏专职的实验室课程教师。社会工作实验室课程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安排、管理、督导等方面全程参与教学相关工作,因此专业的要求很高。而我校的相关师资力量极为有限,一般是由课程教师兼任实验室课程的教学与督导,这难免会影响实验课程的效果。如一位教师讲授的小组工作按学生人数一个班分四个组,在上课的时间段,这四个组是同时开展小组活动,而课程教师只能参加到一个组的活动中,其他三个组由学生则自行按照策划方案展开活动,之后在全班做简要的情况汇报,有什么问题或疑虑不能当场避免或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要参与大量实务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

而学生的实务活动需要实务课程教师的督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组工作任课教师除了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不能保证一个人对应无数个实习机构的督导,只能轮换着去到不同的机构对学生进行督导。
        (三)设备现代化水平有限
        现有的实验室设备使用率也不高。设备的熟练使用对于专业教师是很有必要的,在小组实验课程中需要运用到相关设备,如监控设备、电视监控辅助教学系统等,而此系统正好可以解决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实验操作环节时同时观察几个小组的情况。现有的设备如摄像、录音、回放、编辑使用率也不高,造成事实上的资源浪费。当然这与相关专业人员力量不足密切相关。
        三、对策
        (一)专设小组工作实验课程,给学生充分训练的机会
        专门开设小组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将实验课程从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中独立出来,这势必会加大操作训练的课时量。利用实验室这一平台创造小组情境,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练习如何带领小组,真实去感受,逐步体会小组从成立到成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香港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配置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并于90年代末开始对实验课程进行本质性改革(刘淑娴,开放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案例中去,以此锻炼学生做实际项目的能力。其他一些国家也对实验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美国的“自主研究”、法国的“多样化途径”、英国的“社会研究”、日本的“综合学习”等(唐咏,社会工作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社会工作2011.5),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课程的训练对学生而言提升其实务操作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没有扎实的基础训练,当学生进入机构实习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要么勉强应付、要么专业性不强、要么不知所措、要么以服务对象为试验对象,这明显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相背离。我校目前的小组工作实验课程并未从小组工作课程中分离出来,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因为学时的限制而无法体验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带领小组的情形。因此开设专门的小组工作实验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专门的小组工作实验课程的设置还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充分利用资源。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进实验课程教师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充实实验课程教师队伍。小组工作课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以保证在课程实验和各种实务中能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督导。同时强化实验课程的专业督导,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及反思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前提。
        (三)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
        根据小组工作课程的特点和小组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相对于课堂教学,实验课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更为充分。学生可以按照小组成员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来确定小组的主题或方向,在撰写策划书、带领小组活动时也能独立思考,发挥自主性。在小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更强。因为小组活动的内容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内容,就会更有兴趣地投入,通过小组活动可以有更多的收获。除了学会带领小组的整个过程,还会从中获得自己需求的满足,获取新的知识、他人的经验,以及小组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四)实验教学环节与校外的实务训练相结合
        充分利用与小组工作同步的社工实务课程,利用在社区、福利院、救助站、精神病医院实习的机会,将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或情境在实验课程中去讨论或模拟,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服务对象,让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指导性进一步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深化小组工作的理论,将实验室平台的训练与社工实务课程联系起来,使实验课程与实务课程的方向性更明确。因此在实验课程中通过对学生的领导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反复训练学生使用一系列如协调、同理、回应、鼓励、澄清等技巧,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和专业水平、职场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使学生能在相关机构或项目中独立设计并开展专业小组活动。
        总而言之,在我校的小组社会工作的实验环节还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小组工作基本理论、课程实验与实务课程结合起来,加大实验课程的力度,充分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更多社会上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然,在现有条件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保证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机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能力;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督导的作用等等。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邱燕.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组工作》课程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
        [3]刘淑娴,开放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唐咏,社会工作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社会工作2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