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程实例探析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9期   作者:谭崇仕
[导读]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钢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钢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
       
一、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由于建筑物各部分使用功能和要求不同,对建筑物结构形式、柱网布置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实现和适应这种结构型式的变化过渡,转换层应运而生。其中梁式转换层是高层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转换层形式。梁式转换层结构主要采用墙-梁-柱的传力方式,此传力方式直接、明确,在工程上容易分析、计算和设计,而且施工简单明了。梁式转换结构因为其较为独特的优势,在底部大空间框支剪力的结构体系中应用广泛。笔者曾负责某大夏项目施工管理,该项目某商住楼由4栋塔楼组成,地上24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为87.2m,面积为11.79万m2。其中地下2层为停车场,1~3层为大空间商业用房,4层及以上为住宅楼(即塔楼部分)。地下2层与地上3层均为框支剪力墙结构,4层及以上则均为剪力墙结构,在3层与4层之间进行梁式转换。下面就通过该项目管理实践,对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

        (1)模板的施工要点。因该项目转换层的梁截面本身较大,且经计算发现其最大线荷载达到了55.5kN/mm,若仅是依靠转换层下框支剪力墙结构顶板的混凝土强度很难实现有效承载。为此,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将3层的支撑完全拆除,重新采用M型钢进行支撑,每1.5m的距离放置1根M型钢作为支撑,通过该措施可实现对转换层的荷载的有效传递,从而保证转换层施工的安全性。采用现有的型钢进行支撑,但因转换层的总体高度达到了4.8m,很难实现一次性支撑到顶,为此,在施工中,搭建了高度为1.2m的承重架来处理。承重架由φ48脚手架壁厚3.5mm的钢管搭建而成,立管与梁底之间距500mm,其他部位之间则间距800mm,扫地杆与地面之间间距150mm,以双排立方木枋铺设在上层钢管上方,并运用铁线将其与钢管绑紧。钢支撑可直接作用于木枋。每1.5m高采用脚手架钢支撑将钢支撑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每6m的位置设置一个剪刀撑。
为了更好的保障模板支撑系统的抗倾覆能力和稳定性,在施工中,在保证支撑三维间距与设计要求相符合的前提下,对剪力墙荷载进行部分卸除,以及将转换区域的边缘框支柱部分荷载卸除,同时以框支柱、钢管、剪力墙锁紧中间部分。
针对高度达到1.2m以上的转换层混凝土梁,由于其侧模需承载较大的混凝土压力,为了确保侧模强度能够满足其需求,除了增加斜撑之外,同时在间距400mm×500mm的部位,配置φ12对拉螺杆。因梁本身的荷载非常大,为了保证梁下板的受力,故在钢管下方均配置了木枋。在成功搭建高支撑模板之后,首先对其进行验收,确定合格之后才能够安排人下道工序操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业人员对模板以及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钢筋的施工要点。在梁式转换层结构中,钢筋的用量很大,型号比较多,且其转换梁的截面比较大,使钢筋的布置比较复杂,因此,掌握钢筋的施工要点非常重要。本转换层中混凝土构件的配筋率较大,所需的主筋也比较长,布置紧密,梁柱节点区的分布密集,施工时必须正确地下料与翻样,确保钢筋的绑扎工作做到位。由于转换梁负筋锚入柱及墙中锚固长度较长,在先施工柱与核心筒墙时,用临时钢管支架将负筋挑起做临时固定锚入柱中。临时钢管支架按要求搭设牢固,保证转换梁负筋定位准确。

做好梁底模的支撑之后,对转换梁采取绑扎法进行固定,其绑扎的步骤为:搭设好钢筋的支撑架→对工作面加以清扫→画好主筋的纵向定位位置→固定好主筋横向位置→画好箍筋的位置线→安装与绑扎箍筋→将25mm铁板置于梁底与梁端、在模板板底筋画好的位置中绑好板底筋、分好板负筋的位置并加以绑扎、调整间距。梁柱中心的箍筋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在绑扎梁筋时要根据设计要求间隔距离在安装好梁底筋之后再将柱箍筋加入以确保转换梁的均匀分布;转换梁的钢筋比较大,比较多,在梁上设置有三排主筋处要在上下排钢筋中设置垫铁,每隔1m设置一个,避开纵向的钢筋后,每隔5m左右设置一条下料管,从而方便灌注或者振捣混凝土;在转换梁中,因其内部的钢筋骨架重量比较大,所以要选择短钢筋进行垫块,并把在保护层中的垫块成排设置,放置在主筋的下部与梁骨架的前方,在节点处的下部钢筋与梁上钢筋尽可能处在同一个垂直面上,从而确保振捣的空间充足,便于振捣。为保证楼板钢筋的位置正确,双层筋的部位,在两层筋的中间加“n”形φ12钢筋支架。钢筋支架的高度按设计板厚减去上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上下配筋直径,支撑钢筋的间距800?1000见方,梅花形布置。现场安装钢筋时按设计要求,翻样清单核对安装,专人复核。对楼板、柱及梁的受力钢筋保护层要预先做好砂浆垫块进行控制,保证受力筋的正确位置。

        (3)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要点。本项目设计要求,转换层梁板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且必须一次性完成梁板墙柱浇筑。在项目中运用预拌混凝土,塌落度必须保持在14cm~16cm范围,因初凝时间为3h,故各层浇筑之间的间隔时间必须控制在45min范围内。由于该项目混凝土浇筑量比较大,浇筑的速度比较快,且浇筑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浇筑的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进行施工前,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利用分层浇筑法保证在施工过程模板的受力均匀,降低水化热现象的发生率。浇筑的厚度应该保持在300-500mm之间。在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冷缝的基础上,适当放慢浇筑的速度,有利于散热;每小时的浇筑量应该保持在23m3以内,并且将标高控制好。另外,在浇筑混凝土梁板时要一次成型,不能留有施工缝;混凝土在同一段内必须保持浇筑连续,不能有冷缝和施工缝的形成。在没有特殊要求下,一定要预留施工缝,而且要根据相关的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预留,避免影响到整体的质量。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应该遵循快插慢拔的规则。点位必泵须布置均匀,然后逐一进行振捣,防止发生漏捣。振捣器的移动间距要小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在振捣上一层时,振捣器应该插入下层的深度为50mm。如果梁部混凝土浇筑达到板面高度时,应该进行第二次振捣,以保证振捣的质量。在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其表面的水泥浆液比较厚,必须对其进行处理。首先可以用刮杠进行初步刮平,当混凝土初凝前用泵碾压,然后用抹子进行搓平压实,减少表面裂缝的产生。另外,在浇筑楼面板时,应该一边浇筑一边打毛。现场进行浇筑时,应该仔细的观察钢筋、模板以及预埋件。一旦发现有变形或移位情况,应该立即停止浇筑,并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后,要做好养护工作,养护的时间根据GB502042002中的规定。另外,还可以进行洒水和覆盖的养护,防止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是集商业、住宅及娱乐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转换层很好的解决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空间利用问题,但转换层存在结构设计的复杂和施工的诸多困难。不过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紧抓技术要点,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定能创作一个又一个的优质高效工程。该项目由于各方面技术运用得当,现场管理措施到位,梁式转换层施工取得了满意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文世才.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5,(2):219,221.
[2]杜武斌.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2):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