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水电站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中心工程,其施工技术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拟从水电工程中的运输技术入手,首先分析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策略使其在未来几年应用于水电站和水电工程中,将极大地促进工业发展,有效提高水电站和水电站的施工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关键词:水利水电;灌浆;施工技术
引言
如何保证灌浆施工的质量已经成为整个灌浆施工的关键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灌浆施工质量,保证水利水电的正常运行和工作。
一、灌浆技术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般地处偏远,且施工内容较为繁杂,施工过程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建设质量的下降。对此,需要加强对各影响因素的控制,如设备、人力、环境等。在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中,地质条件较差,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才能符合建设要求,此时可以应用灌浆技术,提高地基构造的稳定性。灌浆技术应用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有效避免在发生地震时地基构造遭到破坏;抗渗性能突出,避免地基遭到水流冲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的灌浆技术可以分为帷幕灌浆、接缝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其对于加固大坝、防止渗漏具有积极作用。
二、水利水电灌浆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2.1钻孔施工的实施
针对灌浆作业的灌浆孔,一般情况下应当使用回转式的钻机设备进行钻孔作业,对于钻孔深度不超过10厘米的较浅灌浆孔,也可采用架钻或是风钻的作业方式。在钻孔作业实际施工过程中,最需要注重的是以下几点问题,其中任何一点问题被忽略,都可能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性以及整体质量。其一是对于孔斜率的要求,鉴于传统水利工程的钻孔作业普遍要求垂直钻孔,所以在实际钻孔作业过程中,普遍会要求孔壁与直孔呈现出正直均匀的状态。这样能够使灌浆塞更容易卡紧,而且在灌浆过程中不会出现返浆问题。而且要特别注意帷幕深孔的作业,在孔距较近时应当更加注意测斜。其二是钻孔作业的顺序要正确,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帷幕灌浆孔的作业亦或是固结灌浆孔的作业,具体施工都必须要严格遵守钻孔的正确顺序,一般情况下应当先进行一序孔的施工,而后再依次进行第二及第三序孔的施工,这样的操作顺序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施工的误差。其三是在施工完成后,要再进行压水试验,对于吸水率进行检测,只要吸水率达到了前期设计的要求范围,便能够减少后序孔的灌浆。
2.2灌浆方式的选择
灌浆作业的主要施工方式包含循环灌浆以及纯压灌浆两种。所谓纯压灌浆方式,主要是指单纯将泥浆材料加压灌入成孔中的施工过程,这样的施工没有具体循环过程。这样的施工技术最主要的应用是在裂隙范围较大的岩层,以及孔深较浅的前提下。如果孔深不超过12米的情况下利用浓度较高的泥浆进行灌注,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浓度过高的泥浆不容易渗透到较为细小的裂隙当中,这样会使灌注作业最终无法达到相关设计标准,防渗漏的效果会不如预期。而所谓循环灌浆主要包含了孔内及孔口循环。一般情况下,泥浆在孔口处循环导入的即为孔口循环,也可称作是一种纯压循环。而孔内的循环则是在内外两个导管之间相互循环,并最终返回到孔外。这样的循环灌注作业,其最大的应用优势,是在实际灌注过程中,泥浆能够在孔中形成流动效应,进而使得颗粒沉淀得到了控制,提升了灌浆整体比例。
2.3对于灌浆顺序的控制
在灌浆作业的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如果将灌注作业按照具体顺序进行详细分类,主要能够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一次性的灌注,其二是自上而下的分段灌注,其三是自下而上的分段灌注。一次性的灌注主要是指将孔隙一次性钻至设计深度,而后再顺沿钻孔进行整体灌注的施工方式。这样的施工方式通常是在孔深不超过10米的灌浆工程当中加以利用,同时还要确保岩层的裂隙不存在严重透水情况,这样的施工技术应用要求很高,如果无法满足以上的要求,则应当应采用分段式的灌注施工方式。自上而下的灌注施工方式,主要是要利用较高的灌注压强,加快灌注进程,进而达到提升灌注施工整体质量的目标,进一步削减施工过程当中各类事故发生几率的施工方式。与此同时,在岩层倾角发育趋势十分明显或是岩层遭受损坏进而产生明显破碎情况的区域,通常都会采用这样的灌浆施工方式,在这一施工环节当中,灌注的修复作用更加明显,能够让破碎问题尽快得到修复。但是当钻孔深度到达3到5米的情况下,就应当先进行冲水,再开展灌浆施工,当一次灌浆凝固之后,再开始逐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流程。也正是因此,这样的施工方式普遍具有耗时较长的特点,主要是要依靠多次的钻进以及钻机的迁移最终完成施工。自下而上的灌注施工方法,较比之前提及的自上而下的灌注施工方法来说,成孔是倾向一次性的,一次推进到设计的标准深度,而后再分段开展灌浆施工作业,施工顺序是自下而上的,每一段的灌浆施工长度大致为3到5米左右,在开展灌注施工的同时,施工人员还应当将每一段的灌浆过程通过分段的塞孔方式进行细致分割,使得施工区段更为明确,在下段的灌浆施工确定完成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开展上段的灌浆施工流程。这样的灌浆施工作业方式能够大幅度节省整体的作业时间,并且进一步削减灌浆施工的整体成本,提升实际施工的效率。对于灌浆施工来说,以上提及的每种施工方式各有不同的优势与应用环境,应当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并灵活应用,自然会提升灌浆作业的整体效率。
三、水利水电灌浆质量管理对策
3.1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对于灌浆施工作业的质量管理,针对现有质量与安全风险,通过加强建设管理的方式,明确项目法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的职责,加强施工环节与行业监管工作的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在灌浆作业阶段,通过加强对灌浆压力的控制,采取升压法,进行灌浆孔清洗与检查,以确保灌浆的质量,同时进行岩石质量检查,以明确岩石的完整度与坚硬度,对于满足一次性灌浆法的施工段,采取一次性升压法,实现施工作业的有效把控。完成灌浆作业后,进行灌浆质量验收,检查灌浆孔,看其是否能够达到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标准,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是否存在泄压问题,以保证保水性能,除此之外还需要检查灌浆面胶合情况,以保证粘贴的牢靠性,若出现泄压问题,则需要返工。
3.2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作业, 除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外,还需要极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灌浆施工工艺与规范,开展相应的施工作业。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施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人员教育工作,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人员的行为,使其能够加强施工质量的把控。阿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定期巡查与抽查的方式,联合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试验检测单位等,做好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工作,重点检查灌浆施工与混凝土温度控制,对于巡查工作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做好整改工作,落实质量责任制度,以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把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灌浆施工较为复杂,且质量控制较为复杂。作为施工单位,应对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总结,基于施工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以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同时,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合理设定施工参数,以保证施工工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李筠,全志杰,黄金根,李航宇.当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注意措施[J/OL].中国设备工程:1-2.1633.004.html.
[2]独敏.水利工程的灌浆施工技术[J].河北水利,2019(0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