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越发加快,建筑行业也是飞速的发展,各个地方都有混凝土建筑,在响应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在,居民住房使用混凝土建筑更是众多,但随着混凝土结构建设的发展,其工程质量问题也渐渐暴露,其中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也让人不得不提出紧急处理方法措施去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处理
一、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的种类和原因
1、干湿型裂缝产生原因
在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干湿型裂缝类型较为常见。干湿型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当混凝土内部结构含有一定水分后,和外部环境不一致,就会产生干湿型裂缝。具体来说, 当施工完毕后,混凝土结构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了温差,影响混凝土的稳定性,使其受力不均, 当受到压力的作用时,就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裂缝,这一类型的裂缝就叫干湿型裂缝。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形成以外,在施工后也会形成相应的干湿型裂缝,这主要是因为养护不当,在工民建施工完毕后,需要做好后续的养护工作,如果人员不注意养护,那么混凝土内部的含水量不会减少。因为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较封闭, 水分储量较大,蒸发速度较慢,再加上后续的养护工作如果不到位,将会出现干湿型裂缝。
2、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结构裂缝,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混凝土本身结构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融合形成的,混凝土的制作也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混凝土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浇筑,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是疏忽大意,就有可能使得混凝土材料配置比例不当, 影响混凝土内部的结构。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施工缝。施工缝的产生与混凝土配置的比例有关,也与混凝土的结构相关,因此又叫结构缝。在浇筑混凝土时,如果人员操作不当,就会使得混凝土结构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结构型裂缝。
3、纵向型裂缝的产生原因
纵向型裂缝在混凝土结构中比较常见,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可以说纵向型裂缝对工民建结构的损害是最为严重的。它产生的原因是建筑的上部受力不均匀,下部又受到挤压。因为工民建上部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突破其承受能力,使得建筑的地面发生沉降,从而出现纵向裂缝。除此之外,它还与土层结构相关,由于一些土层受到压力的作用,混凝土结构就会出现较深的裂缝,贯穿至其内部,这会对整个混凝土结构产生损害。一些勘察人员在施工之前没有对整个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对施工环境考察不全面,没有认识到土层的不同结构,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纵向裂缝。
4、收缩型裂缝
收缩型裂缝主要是由于气候温度引起的,由于工民建施工处于外部环境,当受到空气温度的影响后,就会出现收缩型裂缝。多数的收缩型裂缝都呈现于混凝土结构表面,较严重时会出现纵向裂缝。当水泥与外部空气发生作用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差, 这一温度差可能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定应力,混凝土的抗拉伸性能较弱,再加上受到温差的影响,就会形成混凝土内外温差, 从而产生收缩型裂缝。
二、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1、完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在设计混凝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规避结构断面形成突变现象而引起应力集中的情况。若发现混凝土结构或造型欠缺合理性,应及时实施补救或加强措施予以处理。混凝土收缩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可以把适量膨胀剂掺合到混凝土中,以实现对混凝土收缩情况的有效代偿,其有益于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风险。
在具体设计中,若发现工民建高度> 45m,则建议在混凝土结构中间位置规划后浇带,并把数量适宜的加强钢筋安置于后浇带两端,其目的是减少温度变化及应力不均对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形成的影响,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概率。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石等,并确保其含泥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在在选择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级别时,应充分结合混凝土结构的现实要求及其所在环境条件, 最好不选用高强度水泥材料。为最大限度的优化工民建施工设计工作质量,要求有关人员一定要确立质控意识,真正认识到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必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技能水平,探析诱发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在设计环节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 完善工程设计效果。
2、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为全面优化工民建施工质量,在合理、全面设计施工混凝土构件的基础上,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也是关键的一项工作。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应科学配置任务,确立“安全质量第一”的施工理念,严格执行责任化制度,促使各个施工人员均成为工程质量的控制主体。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将复杂的大型工民建混凝土结构施工有效分解,针对施工期间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追究, 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以儆效尤,真正确保各项施工作业能高效、保质保量完成。还应加强施工人员业务技术、职业素养的培训, 连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协助他们能协助掌握混凝土结构施工及多种机械设备的使用要点等,严格遵照相关规范与工程设计要求施工,以进一步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
模板工程是工民建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末模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内容:①确保模板构造合理, 减少或规避模板间形体发生改变的情况,以上措施对混凝土裂缝问题起到一定防控作用;②保证模板与支架均具有足够的刚度, 以免在施工荷载(尤其是动荷载)作用下,模板结构出现较大形变而引起裂缝;③科学掌控拆模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过早可能会造成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损坏或开裂;过迟可能会错失水化热峰值及最适的养护时机。
3、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工作不到位是引起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积极落实建筑物的养护工作,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减少或规避其在硬化期间出现较明显的收缩现象,特别是在夏季气温较高的工况下,更应该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管理,其目的不仅是预防收缩裂缝,还有益于减少温度裂缝的形成率。做好施工缝隙和后浇带处理工作,也是规避结构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针对施工缝隙内滞留的杂物一定要整体清除。予以混凝土早期养护工作一定重视,适度延长养护时间,在气温高、湿度低或者是大风条件下,更应保证早喷水养护措施使用的时效性。
4、养护及成品保护
温度裂缝在工民建建设工程中是非常常见的裂缝类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浇捣后混凝土体积使温度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状况。此外,水泥和水在进行混合反应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促使混凝土表面扩大,但是由于表面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使得混凝土内外受力不均匀,也容易产生裂缝现象。针对温度引起的裂缝,应在混凝土浇捣完毕后12 小时内进行养护,养护可以根据当地气候选择洒水及塑料薄膜覆盖养护,保持薄膜内有凝水。对于普通混凝土养护期不应少于7 天。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工民建工程越来越注重质量的重要性,所以加强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裂缝质量管理十分必要,对于混凝土的裂缝,需要人员分析其成因,及时解决,加强混凝土的管理,最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伟.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解析[J].居舍,2018(30):16.
[2]陶宗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及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17):2-3.
[3]唐杰.刍议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J].建材与装饰,2016(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