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大城市也逐渐强化自身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人们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文解析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主要技术,旨在改善水资源污染现状,提升污水处理成效,为环境工程贡献力量。
关键词: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主要技术
引言
现如今,我国对于水资源的环保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增加,要求我国各地的污水处理厂必须要将出水标准在最少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提高,必须要保障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所提出的地表5类的标准。但是就目前我国各地的污水处理厂而言,出水水质通常都在地表3类的标准中,只能够生活饮用水、游泳以及渔业用水等方面得到应用,而对于国家规定的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以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的地表5类标准却难以达成。
1环境工程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1污水种类复杂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由于生产工艺和产品不同,不同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也在所含污染物种类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这就对污水处理工艺的合理选择提出了挑战,污水处理难度也因此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得生活污水总量不断提升,污染物种类也随之增加,污水处理因此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此外,大环境的生态恶化、自然修复能力的下降同样对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必须更为细致地划分污水种类,严格规范处理标准。
1.2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欠完善
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离不开完善的污水处理基础设置支持,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欠完善情况广泛存在于我国多地。污水收集属于污水处理的前置环节,但受到污水收集管网配套率较低影响,如管道建造不合理、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共通、某一区域污水无法有效收集,部分污水可能因此无法正常排入主管道。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而如果后期维护工作存在欠缺,污水处理设施很容易出现严重老化,直接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2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的主要技术
2.1臭气污染净化技术
臭气污染的净化技术有:物理法(掩蔽法、稀释扩散法)、燃烧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洗涤法(酸碱液洗涤法、植物洗涤法、清水洗涤法)、吸附法(活性炭等)、化学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催化氧化法)、离子体法、生物法(生物过滤法、生物滴滤法、生物洗涤法)等。掩蔽法是在臭气源设施周围喷洒芳香药剂掩蔽或调和恶臭的感官气味,由于排放浓度和大气条件的不断变化,除臭效果并不明显。稀释扩散法是以干净的空气将恶臭气体稀释,从而减少臭气干扰。燃烧法是将恶臭物质高温氧化为无臭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可分为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由于能源消耗较高还未大规模推广。洗涤法是利用气液接触,使气相中的致臭成分转移至液相,洗涤液中的化学药剂或植物提取液与其发生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从而去除恶臭分子。氨类恶臭物质极易溶于水,因此,清水洗涤法在污水厂和输送泵站中已获得广泛应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法主体与污染物质进行物理结合或化学反应。化学氧化法是采用强氧化剂如臭氧、次氯酸盐等氧化恶臭物质,从而去除异味的方法。离子体法是通过高压脉冲放电获取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对污染物中的致臭有机分子进行直接分解去除。生物法除臭是利用在固体填料上生长的微生物群落,在常温常压下对中低浓度恶臭气体中的致臭成分进行生物降解,转化为嗅阈值较高的低臭成分。生物法优点主要体现在处理有效性较高,总体能耗与运行维护费用较低,不易出现二次污染和跨介质污染转移的问题。单一除臭技术的应用已无法满足越来越严格的除臭标准,因此,采用多种技术串联,拥有更高去除效率的组合工艺成为合理趋势。根据污水厂内污水臭气排放浓度低、气量大,以及污泥臭气排放浓度高、气量大的特点,污水和污泥采用不同的除臭工艺组合,以化学氧化与酸碱吸收为预处理,将高浓度、多组分的恶臭物质降解为中低浓度,后利用单组或多组生物处理装置对恶臭物质进行净化处理。
若经生物处理后的排放浓度仍未达标,后续启动吸附等辅助工艺对尾气进行最终处置。
2.2污泥减量技术
2.2.1代谢解偶联技术
代谢解耦联技术的实现是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代谢过程是以生化转化的统称,所以代谢功能是分解过程和合成代谢能力。无论是合成代谢作用还是分解代谢均是由ATP和ADP之间的过渡转换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实际情况下,如不正常的温度和侵入的重金属等,ATP在氧化反应或合成后以各种方式迅速释放。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分解代谢能力和一些合成产物解耦联。解偶联可以分为2种形式,即能量解偶联以及物质解偶联。多个方面的因素可导致解偶联的产生:(1)影响ATP合成的物质存在;(2)能量过多;(3)温度不合适,但在此温度下生长;(4)非稳态的增长;(5)限制性基质存在,有效使用解偶联的技术,细菌在正常分解时降低了表观产量系数,同时保持了基质的正常分解,从而减少污泥。
2.2.2微生物强化技术
微生物强化技术是减泥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将利用其在水中的快速而完全的溶解性分解其中难以溶解的化合物。微生物继续增强的相关概念是改善天然微生物细菌的特性,并更充分地利用其重要功能。例如,系统中细菌和病毒的浓度和代谢功能活性物质也可以通过选择性地添加微生物菌株或将改进基因的微生物菌株引入系统来提高。所以在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从微生物综合强化技术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微生物放到市政污水中,可以根据微生物的作用来处理城市污水。
2.3生化法污水处理工艺
2.3.1膜—生物反应工艺
该污水处理装置就是通过将活性污泥和膜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工艺。膜—生物反应工艺与传统的活性污泥去污法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该工艺装置具有较好的固液分离效果,生化处理效率较高,不仅污水处理效果好,同时设备布置相对集中,不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另外,该工艺装置的活性污泥浓度较高,负荷较低,在污水处理中容易使实现自动控制。这些优点的存在有效解决了污泥膨胀问题,同时出水水质也较好。膜—生物反应装置根据膜的设置位置可分为内置膜工艺和外置膜工艺。
2.3.2内置膜与外置膜
内置膜生物反应器可以利用真空泵负压或重力来为出水提供动力,在这种装置中,由于膜组件是直接完全筋膜在反应器的混合液中,所以,膜很容易被污水污染,造成堵塞,不利于污水的处理,并且膜的清洗难度较大,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也较多。而对于外置膜工艺来讲,其膜组件并没有直接相连,而是相对独立的,在污水处理中,生物反应器和膜组件之间的干扰度较小,并且也易于控制。并且,由于膜组件的位置位于反应器的外部,所以膜清洗工作更容易执行,与内置膜工艺相比更操作更简单、更实用。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作效率,相关的管理者、工作者必须要在现有的处理方式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且结合环保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选择更合理、科学的处理方式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德.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J].建材与装饰,2017(52)118-119.
[2]钱鑫.浅论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8):77-78.
[3]张旭.基于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3):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