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摘要:随着我们生活和生产的进步以及发展,我们对电力的需求以及依赖都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线电缆则是电力传输的介质,更是关键部分,电线电缆当中的材料十分重要,决定了电力运输的质量以及效率。聚氯乙烯材料是当前在电线电缆当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材料,性能优良,可以有效避免火灾等情况的出现,是高新技术材料,本文就对电线电缆当中聚氯乙烯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线电缆;聚氯乙烯;材料具体运用
1.聚氯乙烯的应用优点
1.1良好的耐压能力
电线电缆中材料的首要选择需要保证材料的耐压性能,这样在运输电力的过程当中最大程度减少了电力的损耗,当前电力部门对电力进行检查主要对产品施加一定倍数的工作电压来考察产品是否存在缺陷问题,选择耐压能力最好的聚氯乙烯材料需要选择较好的测试电压的方法。当前进行电压测试的方法主要有浸水耐压试验以及工频火花耐压试验,其中浸水耐压试验主要用在绝缘线芯和单芯护套的电线电缆当中,而那些多芯的电缆,我们都一般不采用浸水耐压试验。并且进行绝缘电线浸水耐压试验时,需要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能,来判断浸水时间。工频火花耐压试验是一种连续并且快速的检验方法,适用低电压产品,工频火花耐压试验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工艺当中的缺陷,避免存在杂质。这两种检验方法对聚氯乙烯进行检测,都可以确定聚氯乙烯有很好的耐压能力。
1.2阻燃性
聚氯乙烯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有很长的应用时间,聚氯乙烯在电线电缆当中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火灾的发生以及火势的蔓延,对阻燃性良好的聚氯乙烯进行制备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阻燃聚氯乙烯的材料制备,保证发生火灾后产生最少的浓烟和有害气体。对阻燃性的聚氯乙烯进行制备之前需要先对生产材料预处理,预处理的材料一般包括三氧化二锑、和硼酸锌以及锡酸锌,必要情况还可以加入纳米粘土。一些抗氧化剂、稳定剂以及增塑剂等多种辅助制剂也需要加入,保证使用的时间。高阻燃性的聚氯乙烯在电线电缆应用中主要还是对外芯包裹,对单独铜芯进行加工。最后使用专业机器将这些处理好的电缆成圈处理,保证电线电缆质量。聚氯乙烯着火主要生成一氧化碳和氯化氢,还有二氧化碳等无害气体,相比其他材料,产生有害气体较少,聚氯乙烯在保证阻燃性的基础上环保压力有所缓解。
2.如何确定聚氯乙烯电线电缆质量
2.1电线产品合格证
图一
在进行聚氯乙烯电线电缆应用过程中需要保证聚氯乙烯电线电缆的质量,在实际应用当中首先要查看电线电缆的合格证,合格证上对产品的3C认证以及产品名称还有电线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线电缆的型号和长度等具体信息详细标注。聚氯乙烯电线电缆产品属于我国的工业基础建设设施,合格的产品都可以在国家质量认证中心官网进行查询,购买过程中需要层层把关。电线产品的合格证如图一所示。
2.2电线绝缘
电线电缆使用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产品的绝缘特性,我国优秀的电缆电线生产商进行生产原料选购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生产产品的光滑圆整以及色泽的均匀,聚氯乙烯在电线电缆当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电线电缆的绝缘方面,安全可靠。但是一些生产劣质电线电缆的商家不会使用聚氯乙烯作为生产的主要原料,并且生产的产品表面弹性较差,强度也很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开裂或者是绝缘层损坏的情况,电线电缆发生火灾的概率也更高。因此对电线电缆质量检验时,可以取一小段电线,进行反复弯折,劣质商品很容易就出现折痕。聚氯乙烯在电线电缆当中充当绝缘层的优点很多,首先就是聚氯乙烯强度较高,不易被击穿或者是损坏,优质的聚氯乙烯电线电缆的绝缘层厚度均匀,使用安全。聚氯乙烯电线电缆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二所示。
图二
2.3电线的导体
电线电缆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输送电力,需要重点关注导体的材质,材质较好的导体不断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量的电能,也减少了输送过程中的热量产生。由于我国用电情况的特殊性以及电线电缆数量众多,我国的电线电缆导体主要使用无氧铜,无氧铜的颜色紫红,并且有金属光泽,手感也比较柔软。劣质电线电缆则使用那些含有杂质的铜或者是废弃的铜,这些铜的颜色一般不够纯正,运输电能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火灾。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取一小段导体,从颜色以及氧化程度上进行判断,但是这种简单的判断方式不能有效鉴别电线电缆的质量,部分商家会在劣质导体表面包裹优质铜料,因此进行检查过程中需要深入仔细。
3.总结
电线电缆是我们当前生产工作的基础,电线电缆的性能优良保障着电力输送的效率以及安全,聚氯乙烯在电线电缆当中的应用较为成熟,性能和实际使用效果也符合我国相关标准要求。我们在保证聚氯乙烯使用效果的同时需要重视对电线电缆的鉴别,根据正规电线电缆的各种特点进行鉴别,提高电线电缆的使用价值,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传盛,韩皓冰,王东洋等.移动用新型复合物绝缘护套电缆性能探讨[J].广东科技,2014,(20):77-78.
[2]丁斌.电线电缆中聚氯乙烯材料的运用探索浅析[J].数码设计(上),2019,(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