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计量自动化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程宏锐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9期   作者:程宏锐
[导读] 线损涉及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
        摘要:线损涉及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供电环节出现电能损耗问题是无法规避的,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包含电网系统、用电系统、管理能力等,电力公司产生的线损情况也有差异,电能线损控制质量及力度也不一样。而国家电网建设始终处在改革阶段,对电网线损的控制也持续改进,以减少电能损耗,提高电能线损控制效率,进而从总体上提高电力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加其经济利益。
        关键词:电力计量;自动化;线损管理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每一过程中,都离不开电力工程的加持。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的因素中,线损管理在其中占据重要部分,做好线损管理工作,对降低成本增高实效有着重要意义,线损率也直接在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上得到直接反应。本文在分析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方面进行简单论述,并着重分析了线损以及下一步如何做好线损管理工作,以期为以后的电力工程线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1电力线损控制常见的问题
        1.1组织结构与管理系统不健全
        就当前情形来说,部分电力公司线损管理组织结构与管理系统不健全,对线损的管理还存在不到位情况,线损管理的职责未有效明确并层层落实,针对新技术也未得到科学的使用,对组织结构及管理系统的分析不全面。在具体操作中,缺少一个健全的线损管理平台或对现有的线损管理系统未很好的应用,未对客户的异常用电行为、计量采集的异常等加以监控,也未及时跟踪处理,进而造成线损管理问题的产生。
        1.2技术问题对线损产生的影响
        由于有的电网建设时间很早,建设时的技术也相对落后,在电网规划时又存在部分不科学的地方,具有超半径供电、线径偏小等现象。因为线路上的荷载点布局比较分散,而造成线路的空间间距很长,用电荷载中心离配电变压器的距离较远,这类问题对理论线损的产生有巨大影响。除此之外,高耗能变压器与无功补偿安装不全面对电能损耗也有较大影响。
        1.3电网系统存在无功补偿不足情况
        当前,电力系统主要采取在变电站母线安装集中无功补偿装置和大容量配电变压器处,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的方式进行补偿,分散性无功补偿成本比较高,促使分散式无功补偿在电力系统内未得到普遍使用。而且,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民的用电结构出现了一定变化,无功补偿不足,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促使电力系统的无功损耗加大。如果电网内无功功率没有获得及时、高效的补偿,无功潮流在网上大量流动,将极大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固、安全与经济运营。
        1.4计量影响
        线损管理中电能计量是前提,凭借计量装置科学计算与登记实际线损的供电量和售电量。无法科学管理计量装置,将影响电能表与互感器的准确计量。不能及时处理电能表黑屏、卡字等故障,不利于设备有效运行,计量失准迅速流失了电量,不利于开展统计线损工作。
        1.5窃电影响
        用户窃电是线损较高的主要原因。窃电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创新,并增强了隐蔽性,从最初简单绕表接电发展至改变互感器与表计接线,甚至更换表计内部元件,严重威胁了线损管理的效果,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管理困难度。
        2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线损管理的建议
        2.1加强营销专业管理
        (1)构建业扩报装的档案,为用户提供准确的线路数据,对用户侧无功管理不断增强,科学搭配新用户设备和无功补偿设备。(2)加强计量管理,贯彻执行互感器周期检查、轮换机制,定期检验用户计量装置,严格执行封印管理制度,保证表计准确,避免计量出现漏计的现象,科学改造台区计量表和计量箱柜,为用户表计建立完善的计量台账。

(3)提高用电检查的水平,严格监察单相电机等大功率单相用电设备的使用,避免因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计量不准确,杜绝用户私自转代负荷和乱接乱挂现象,降低电量损失。
        2.2合理选择供电半径
        一般,对输配电线路起点到终点距离称之为供电半径。若是供电半径越长,线路的损耗也就越大。相对于不同电压的线路,供电半径设计要求也是不同的。线路电压等级为35kV时,供电半径不能大于30km;线路等级为10kV时,需要对线路负荷以及末端电压损失和供电可靠性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供电半径的设置;相对于0.38kV或0.22kV的一些低压配电线路,需要确保电压水平符合要求,尽可能将线路电压损失降低,因此供电半径一般不能大于0.5km。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导线半径和材质进行重视,通常,若是线径越大,其电阻也就越小,负载能力也就越强,线损更小。在对经济和运行成本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保能够在对最大负荷要求满足的基础上,对线径和材质合理选取。
        2.3形成报表
        在展开线损管理的过程中,要切实完成好分压、分线、分区以及分台管理工作,与此相关的内容必须要予以统计,形成完整的线损报表,将电力计量自动化予以高效应用后,报表就能够直接形成。对电力计量自动化应用后,能够将每个时间段实际耗损展开比对,比方说,可以将每一天的线损清晰呈现出来。从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这样可以获得所需的线损报告数据,对运行状况能够有切实的了解,只要做好分析工作就可了解线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用可行方法予以处理,电力供应也就能够保持正常,电力企业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效益。
        2.4监测系统
        电力计量自动化的功能之一是监测系统,展开线路损耗管理时,将检测系统予以充分应用可以使得损耗分析更为准确,尤其是展开多维度检测可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切实呈现出来。当电力系统处于运行状态时,要对每个监测节点的相关数据予以采集,这些数据要集中到末端设备进行处理。当电力系统处于运行状态时,通过监测系统可以使得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而且管理能够更为精细。如果将电力运行、电力营销这两个系统切实整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得营销系统对运行数据予以利用,利用大数据比对可以使人为疏忽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线路损耗自然就变得较低。
        2.5加强线损理论计算的常规化,实施目标化管控
        强化线损管控,促进降损增效和节能减排,首先应从线损的理论计算着手,设置线损管理控制目标。近几年,伴随电力系统改造的逐渐深化,令电力系统结构不断改变,对此不但每年要定期展开线损的理论计算,还应当对改变的电力系统展开不定期的实时线损理论计算。从电力系统的具体运行情况着手,针对线损控制的需求和理论线损计算结果,建立线损的评价指标。而且,经过线损的理论计算,还能够强化对各种运行模式、不同电力系统结构、不同的结构电压、不同负荷等状态下,电能损耗的改变状况,找到电能损耗在电力系统的分布规律,采用科学的技术管理,以达到减小电能损耗的目的。
        2.6优化无功补偿
        确保电网合理运行,通常需要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支撑,电压确保恒定的基础就是我们对于无功功率不重视。若是某个区域电网产生无功功率不充足的情况,就需要实施无功补偿,进行相应无功补偿装置的设置。无功补偿技术不但可以将电网损耗降低,还能够对电能质量提升,无功补偿根据要求需要做好全面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结束语
        线路损耗对供电企业的运营发展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对于线路损耗的管理是供电企业的重要课题。而电力计量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线损管理的效果,从各个方面解决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线损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对于电力计量自动化和线路损耗的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方案,更好地降低供电过程中的线路损耗,保障供电企业的效益,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家渝.简析电力自动化计量系统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9):3209.
        [2]马啸,刘哲益.提高电力线损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