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整治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综合运用资金、人力和物力等的投入,通过独立的业务单位组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村的整治,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目标的过程,是落实《土地管理法》,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执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做好土地整治工作,抓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规划设计;模式;探索
引言
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我国政府部门对当前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以及其他土地整治管理要求的相关用途展开工作,通过工程类以及生物类的方法和措施,对农用地、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以及还没有进行充分利用的土地予以综合性的管理整治,进而保证我国的耕地面积足够支撑国家的完全稳定,达到优化农村生产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土地整治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种类型。
1土地整治概念
土地整治和土地整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些学者认为,土地整理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下,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利用情况及土地的归属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分配。也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土地整理已经不仅仅是扩大土地的面积从而使农作物增收这么简单,而是更加注重通过调整土地的布局以及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不同学者对其中不同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如:在规定的区域内,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才去的措施称之为“土地开发整理”,有学者将对产权进行确认、对农民居住地的更新、对土地的保护、对遭受损失土地的改造、对景观环境的营造等行为被归入到了土地整理的内容中。还有学者认为土地整理的概念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如何调整好土地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土地整理工作,无论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或是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一个集极为复杂的系统,不仅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2.1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由于平原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并且土地面积也相对较大,因此整治的难度相对较小一些。在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时候,可以从土地和农田等方面展开,实现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作用。同时,在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层次空间结构的构建,可以为不同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
2.2农田景观和防护林设计
为了更好的修复遭到建筑破坏的路边、农田以及田埂,我们可以在边界上种植一些绿色植物,还可以在道路、村庄两边设置缓冲带,这样可以提升农田景观的效果和作用,合理的安排农田生产、标志性建筑基础设施,促使布置更加的规范,让他们的设计高度、外观、颜色与周围的景观更加的协调一致。其次,农田防护林应该合理利用乡村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绿色植被,并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当增加绿色廊道和灌丛等,构建有效的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
3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的发展
3.1转变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理念
土地复垦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土地功能和格局,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来优化整个地区的水、土壤和空气质量,包括促进山区、湖泊等的生命共同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概念,对森林、农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特征进行了宏观调整,以促进生态功能的显现。
生命共同体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的建设目标,不同角度和结构尺寸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建设政策。例如,大型土地开垦针对国家和州级单位,可以利用生态板块来实现对绿色生态社会的构建。小规模土地恢复的范围是在村庄和项目一级,合理化设计景观走廊和景观美化区的设计,增加土地资源的整体生产能力。安丘市土地整治工程必须按照国家生态建设理念和要求建立合理的土地整治工程。其中,土地整治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整治项目是重要项目。此外,应该优先处理城市的水资源以及附近的土地,如青云湖附近、牟山水库附近、于家河周边区域及汶河沿岸区域等,共计1113公顷的水资源。
3.2保护生物及景观的多样性
为有效实现对生物及景观多样性的保护,科学实施土地整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提高对生物及景观多样性的重视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改善并优化生物及景观保护机制,最大程度维持生物及景观多样性。现阶段,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生物及景观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在部分条例执行时,由于各部门间权责交叉,很容易出现各种限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加大立法力度,严格执法。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地整治规划未能建立针对环境评价标准的相关准则。整治过程中,很多地区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落实和谐共生要求,提升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土地整治项目中要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解决好次要矛盾。在项目设计上牢固树立和落实生态共生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突破项目范围线,路、渠、排水、该延伸的要延伸,使项目区内工程村庄相连,互联互通;标准该提高的要提高,使项目区内的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周边景观相一致,突出环境的整体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认识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在整治工作中融入环保理念,将环保放在首位。要想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在土地整治中深入落实,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环保意识的培养力度。土地整治施工方应定期开展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创新施工技术,引进先进工艺,改进并优化施工工艺。施工工作要提前考虑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倘若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或对生态环境稳定性造成影响,应当停止施工并全面实施整改。
3.5加强综合措施运用,发挥生物工程的特效性
随着土地科技的发展,植物杂交、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广泛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得到保障,在项目立项、设计上增加生物工程,变得十分必要。生物工程要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气候、降雨、光照、风力等因素,更要考虑与项目区内和周边原有植物的和谐共生,充分发挥生物工程的建设作用。
结束语
土地整治项目的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地整治地区的用地合理性以及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率,但是其开展的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优化和改善,不断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探索、总结,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真正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成为为民、惠民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孟庆春,韩兆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的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探究——以山东省夏津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4):76-78.
[2]张奥.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3):182-183.
[3]王丹月.浅谈生态型土地整治对延安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8,12(26):172-173.
[4]王丽娜.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6):72.
[5]王宏杰.论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实现[J].才智,2018(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