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种设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5期   作者:蔡桢亮
[导读] 文章首先介绍特种设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的目的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特种设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的目的,分析特种设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的满足要求,重点阐述了该平台的设计理念、功能架构及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缺乏互动、数据时效性差、工作效能低等问题,提高了特种设备管理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应用研究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特种设备数量迅猛增加,佛山市顺德区特种设备总量达到8万多台套,但由于监管人员和检验人员人数有限,以及监管模式和检验模式落后,导致了在用特种设备监管难度增大、监管漏洞频出、定期检验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水平是特种设备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下文重点阐述了该平台的设计理念、功能架构和成果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缺乏互动、数据时效性差、工作效能低等问题,提高了特种设备管理和服务水平,用户满意度和便捷度得到显著提升。
1 特种设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的目的
1.1 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建立后,使用单位、检验机构、监管部门之间的很多业务,可以实现网上办公。同时,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由电脑完成,无须人工操作,统计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高。
1.2 为使用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特种设备检验和监管,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系统立后,企业很多业务能在网上完成,一些技术问题可以在网上获得解答,这将大大简化办事流程,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 实现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后,使用单位、检验机构、监管部门之间沟通和信息交流具有交叉性和互动性,信息及时共享,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单向沟通、信息单向传递的弊病,这有利于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协同处理问题。
1.4监管更加容易和有效。通过系统,监管部门和检验机构能轻松掌握辖区内设备状态,并根据各种数据和统计结果,制定工作计划,对设备实施有效的检验和监管,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
2特种设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 必须达到的几点要求
        当前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信息交流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系统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管理已势在必行。
2.1专网建设并应用。建设专网,并与内网、外网联接应用。外网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内网完成网上申报项目的内部审批业务,专网完成数据的交换、传递工作。外网和内网之间物理隔离,内网与专网之间物理隔离,通过物理隔离实现内外网、内专网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安全。
2.2应能满足企业和公众业务需求。特种设备使用主体是企业,特种设备信息化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和公众的网上办理业务需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能在登录到相关网站后,快速办理各种业务,例如,办理报检业务、进行整改情况反馈、办理注册登记更新手续、寻求技术帮助、进行网上缴费等。同时,在外网中,公众应能查询到检验不合格的设备信息,并进行投诉、申报、举报等操作。
2.3应能满足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的需求。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建立,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在用特种设备实施动态监管,有效监管,确保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在有效期内运行,杜绝超期设备和带病设备投入使用。监管部门进入监管系统后,对辖区内在用设备的数量、分布、检验状态、检验有效期,每台设备运行状况、检验监察工作记录,特种设备检验、监察、操作人员基本情况,设备定检完成率等数据应一目了然。同时,对于已检验但不合格设备,监察人员能从内网提取相关检验报告,获得检验信息,有效的敦促企业进行整改,切断危险源。
另外,监管系统应能满足监管部门网上办理各种业务的需求,如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更新、使用证注销、网上收费、数据传递、解答企业和社会提出的问题等。监管系统应能定期生成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应包括定检率、合格率、超期未检的设备等,为监管机构决策和行政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3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
        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基于 WEB 的 B/S 结构,采用 J2EE 标准的多层架构,所有服务均可通过私有云平台对外提供 Web 浏览器访问。平台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五个子系统,其中,业务系统 2 个: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检验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 1 个:公众服务系统,辅助系统 2 个:统计分析系统和移动应用系统(APP),如图 1 所示。

图 1 平台应用架构
        数据中心从业务系统和公众服务系统采集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部分共享业务数据,支持基础和共享数据的更新维护,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数据的整合和完善相关业务数据,建立主题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主要实现数据的采集、交换、整理比对、共享、备份与恢复、数据管理和访问等。
         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通过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及检验工作信息的管理,实现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的预警管理,支持行政机关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涵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各项业务工作,包括行政许可事项、安全监察与检验管理事项、作业人员管理等,并满足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机构、评审机构、考试机构等相关单位提交和获取有关信息的需求。
        检验管理系统通过对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安全阀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各个环节的管理,实现检验业务办理、人员资质管理、检验质量管理、检验设备预警、重大问题和隐患事故上报、档案管理等功能。系统涵盖特种设备法定检验各项业务工作,并满足生产单位、使用单位、监察机构等相关单位信息交互的需求。根据检验检测工作的特点,建立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规范业务处理流程,提高检验检测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公众服务系统为特种设备相关单位,如使用单位、安装单位、修理改造单位、维保单位等,参与特种设备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接口。相关单位通过系统管理设备和作业人员信息、自助申办业务、跟踪业务进度,为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和特种设备相关单位提供信息交流的渠道,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统计分析系统是基于平台的单位、人员、设备、事故等数据,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支持常用报表、主题分析、多维分析等统计方式,统计结果支持报表、饼图、柱状图等展现方式,支持基于数据立方的多维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对维度,指标,维度层次,以及每个维度值进行控制,支持常用的多维分析操作。
        移动应用系统基于移动应用平台结合 HTML5,支持平板、手机(包括苹果和安卓版本)等移动终端。利用平台单位、人员、设备、事故等数据,实现了设备信息、地理信息和预警信息的查询和地理信息采集,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可通过手持打印设备,现场出具安全监察指令书和现场监督检查记录。
         平台遵循一数一源原则,通过数据和应用的高度集成,统一的流程协作,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完成各类业务处理,实现了特种设备实时监管、行政许可、作业人员管理、现场执法、检验检测管理、企业客户自助服务等功能。
4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
        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了从施工告知到出具合格报告的一个全周期闭环管理。以监督检验为例,企业用户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安装、修理、改造告知后才能进行监督检验的申报,检验系统根据设备类型和设备所在区域将任务分发到相应的检验部门,检验部门受理后安排检验工作,检验报告审批通过后,更新设备档案信息,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可实时查看设备检验情况。定检设备若在预警管理界面中有信息显示,则此时恢复正常,否则继续预警,对设备的整个检验过程实现了实时动态监管。
(1)作业人员管理。企业用户在公众服务系统可对作业人员进行管理,平台与考试中心数库进行对接,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标示,当平台中的作业人员资质信息与考试中心不一致时,可发起校核申请,由考试中心核对后更新平台中的资质信息。此外,还可以对设备进行管理,申报检验,实时跟踪设备检验进度、费用情况。
(2)设备预警管理。平台实现特种设备的实时动态预警。以特种设备下次检验日期为基准,当特种设备即将到期或超期时,对设备信息进行飘黄或飘红处理,提醒相关责任人及时进行操作,检验机构出具合格报告后,该设备信息即恢复正常状态,提高了监管和检验工作效能。
(3)检验人员资质管理。检验管理系统中将人员资质进行预警设置,并将资质与出具检验报告相关联,检验人员资质过期时,将不能出具检验报告,进一步确保了检验报告的合法性。
(4)现场执法。监察机构进行现场执法时,可现场根据对单位或设备的检查情况,通过移动终端录入相应数据,系统后台自动生成对应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记录、指令书和整改复查意见书,wifi 连接手持打印设备后,现场打印并交给用户,有效提高了现场执法的时效性和便捷度。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种设备数量必将不断增加,监管和检验工作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利于对特种设备的实时运行进行有效监管,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给用户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佚名.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J].中国技术监督,2010(5):20-23.
[2]李永亮.特种设备监管要有新思路[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7):34-34.
[3]钟茂生.动态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04,(11):37-39.
[4]栾玮.B/S 模式的特种设备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D].重庆:重庆大学,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