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和学校的消毒,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消毒,这里既是公共区域,又是人口的集散地,同时儿童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不仅要有效的防疫消毒,同时还要避免因为消毒带来的其他问题。每天学生和老师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学校、幼儿园,由于每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和病菌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传染,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故应该制定有效合理的防疫消毒规则。
【关键词】防疫,消毒,幼儿园,儿童
0引言
学校、幼儿园是一个流动集散地,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染的地方,也很容易成为细菌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加之儿童相较于成人免疫力、抵抗力和自我防护意识都比较低。每天学生和老师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学校、幼儿园,由于每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和病菌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传染,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故应该在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开展消毒,本文重点阐述,在幼儿园、学校消毒的重要性,消毒规则的制定,以及消毒在儿童中不确定因素。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那么我们在幼儿园和学校中制定和实施消毒计划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三个基本的控制要素。
1.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我们应该尽量少接触传染源。
1.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叫做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很多,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有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在幼儿园和学校消毒重点在控制传播途径。
1.3易感人群(疾病易感者):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人类控制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是,打预防针、增强抵抗力。
2.幼儿园防疫消毒工作制度及规定
根据病毒传播的基本环节,我们先制定日常防疫消毒制定,从基本习惯到消毒,具体做法如下:
2.1室内清扫:每天早晨在幼儿入园前进行开窗通风,湿性清扫,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台面、矮柜面、教室门把手、窗台等。
2.2盥洗消毒:每天1-2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盥洗室门把手、扶手、洗手池龙头、面池台面、墙面、男女便器、便池踏脚处、地面等。
2.3桌面消毒:餐前餐后先用清水擦干净,接着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0分钟后,再用清水巾擦净。
2.4口杯、餐具、毛巾消毒:洗净后放入高温蒸汽消毒柜中用高温消毒30分钟。
2.5室内消毒:距离地面2-2.5米的紫外线灯在幼儿离园后照射1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半小时以上。
2.6外环境消毒:每周2次在幼儿离园后由专人使用喷雾器喷洒500mg/L含氯消毒液在楼道、公共卫生间、操场、户外活动器械等处。
3.消毒方式的选择
幼儿园和学校的消毒,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消毒,这里既是公共区域,又是人口的集散地,同时儿童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不仅要有效的防疫消毒,同时还要避免因为消毒带来的其他问题,可以在达到消毒目的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采用消毒液。
3.1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是将需要的物品放入锅内用水全部淹没,加热煮开的一种消毒方法。水煮开了,泡一段时间。
适用于:餐饮具、餐巾、毛巾等耐热物品。
注意点:一定要让水浸没餐饮具、餐巾、毛巾等,在开水中蒸煮20至30分钟,再放至消毒柜里消毒(除毛巾外)。
3.2蒸汽消毒
蒸汽消毒是利用100℃水蒸气进行消毒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餐饮具、餐桶、菜盆等。
注意点:消毒时间应在在水沸腾并冒出蒸汽后开始计算10至20分钟。被消毒的物品应垂直放置,并留有空隙。
3.3擦拭消毒
擦拭消毒时,应用抹布浸以一定浓度的消毒剂溶液,往返擦拭被消毒物品的表面。
适用于:家具、门把手、水龙头等表面以及地面、墙面等。
注意点:检查消毒粉是否过期或包装破损。在擦拭好之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4紫外线灯消毒
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照射消毒的一种消毒方法。
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等。
注意点:门窗已关好,室内没有幼儿、教师及其它工作人员,使用紫外线消毒后,教师每天上班进教室时先打开门窗通风15分钟后方可进入。房间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3.5日晒消毒
日晒消毒是指将各类物品放在太阳下直接照三四个小时,以达到用紫外线消毒灭菌的一种简单方便管用的消毒方法。
适用于:衣服、被褥、书籍、玩具等。
注意点:每次晒2-4小时。
3.6喷洒消毒
用装有消毒液溶液的普通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使物体表面全部湿润。
适用于: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的消毒。
注意点:检查消毒粉是否过期或包装破损。操作时要确保清场,作用半小时后再进入。
4.消毒在儿童中的不确定因素的研究
4.1幼儿园所采用的所有消毒手段如消毒药水、紫外线消毒、高温蒸汽消毒,均对幼儿有着安全隐患,所以教师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消毒,如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时,严格执行消毒液的浓度配比,地面、便器的消毒液浓度与桌椅、门把手、玩具的浓度不同,按照清洗—消毒—清洗的顺序进行。
4.2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含氯消毒液的气味及紫外线灯均对幼儿有害,需要在幼儿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展消毒。
4.3专人使用喷雾器进行外环境消毒时需按照不同场所使用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如公共卫生间与大型玩具等幼儿触摸得到的地方使用消毒液的浓度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落实,也容易疏漏形成消毒死角。
4.4无菌环境可能会延迟孩子免疫系统的成熟过程
无菌环境将人体与病菌完全隔离,人体接触不到病菌,自然就不能产生抗体。一旦离开无菌环境,就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生病。
婴幼儿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更需要少量病菌的不断刺激。少量病菌刺激如同预防接种一样,会给婴幼儿带来非常有益的效果。家长使用消毒剂清理和消灭环境中的病菌,表面看是保护了孩子,实际上是延迟,甚至破坏了孩子免疫系统成熟的时间。一旦孩子接触到了数量稍大些的病菌,就会生病。生病后频繁使用抗生素,更会延迟孩子免疫系统的成熟过程,导致孩子更容易生病。长此以往,孩子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4.5部分消毒水挥发后具有毒性
比如84消毒液暴露在空气中就会产生氯气,氯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与黏膜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次氯酸和盐酸。
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氧化;盐酸则会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从而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并引发剧烈咳嗽。
如吸入浓度大,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肺水肿,影响呼吸甚至致人死亡。
4.6对消毒的片面认知而造成的过度滥用消毒剂
对于消毒的认知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于消毒这个概念认知不全面,从而造成过度滥用消毒剂。这类人群会认为消毒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如:用消毒水给孩子洗手,用消毒水泡洗孩子的衣物等这类不可取的行为。第二类是对于消毒剂种类以及危害认知不全面,会造成不合理使用消毒剂,从而影响儿童的健康。
4.7因防护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意外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爱动、爱玩,行为习惯和社会认知都尚不成熟,这个时候家长粗心大意或是考虑不周到等防护工作不到位的话,发生消毒送医意外事件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和学校中开展防疫消毒,应该合理有效,既要行之有效,又要避免浪费。更要避免因防疫消毒导致的新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