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得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实际应用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开始得到提升,城市功能得到了高效发挥,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推动意义。本文将对“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性做出分析,并详细讨论城市道路建设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分析
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很好地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合理地规划,帮助城市进行蓄水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而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车流及人群起到了重要的疏导作用。传统的单纯由市政管线排水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自身需求,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的绿化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所以,每座城市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也应该积极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及时处理因豪雨而在道路上囤积的水源。在利用海绵城市观念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制定的方案是否具有长久性的特点。
1城市道路建设现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和数量在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道路的不断增加,这样一来,地面硬化率日渐突出,雨水的渗透力被减弱。尤其在强降雨季节,由于地面渗透力弱,雨水聚积难以下渗,导致大量积水汇集成流,这就导致了一些城市的内涝,而且大面积积水还会使城市的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加剧,引发极端天气。根据统计,目前城市道路占地面积是城市占地面积的15%-20%,虽说有些道路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但是这些收集起来的水资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循环利用,使水资源被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海绵城市”的理念产生,海绵城市主要是使用新型的路面,提高地表雨水渗透力,能够良好的处理径流水质和水量。
2海绵城市具体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现代化的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吸收、蓄渗、净化、释水等一系统综合利用降水的功能,以及有效应对恶劣气候变化的功能,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循环、良好内涝防治和水体污染治理等作治理目标,把城市变为一个“绿色的海绵体”,让城市具备自然循环的生态海绵系统,让整个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弹性,在面对极端的自然气候时能够更容易应对,在自然灾害过后更容易恢复,这就注定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必定是跨尺度的,要从三个层面上来具体阐述海绵城市内涵:①宏观层面。从水环境生态格局上分析,落实区域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水环境生态整体格局,通过水源保护、洪涝调节、水质管理等功能要素考虑综合布置其空间位置,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围绕区域内综合水环境系统搭建整体格局,维护水过程的完整性,防止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剧破坏水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充分发挥降雨调节、净化水体的功能,为下一步“海绵系统”实体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②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市、乡镇、村层面划分区块,合理规划“城镇一体化海绵系统”,充分考虑城市规划设计、土地利用,综合性规划区块内水生态的动植物恢复、调节水量、净化雨水和湿地保护建设。③微观层面。具体将包括湖泊、绿化、广场、公园、小区、道路等集水单元落实到整个城市“海绵体”建设上,形成系统的水生态基础设施集成,利用广场、小区、公园绿化、人工湖泊、池塘、排水沟、集水井等,让其雨水有效地下渗、储蓄和留滞,利用自然江河湖泊和人工绿化来过滤、净化雨水,把净化后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的道路清洁、绿化灌溉、江河湖泊的水体补充等,让“人工治水”变“生态治水”,充分发挥出来水环境系统的自然功能,发挥海绵城市优势。
3优化措施分析
3.1城市应该利用特殊的铺路材料进行道路的铺设
城市建设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具有良好透水性的铺路材料。最常见到的便是经济实惠的透水沥青材料,还有新型的透水混凝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很好地承受住大量车流带来的路面摩擦,还能够很地响应海绵城市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切实有效地帮助推动城市建设工作的良好运行,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为社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3.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人行道结合透水性和环保要求铺设透水砖,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通过面层的空隙将水吸收到面层下面,道路基层一般选用结构具有一定强度且透水性能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地面的雨水通过垫层均匀分布到基层后,再通过基层迅速下渗,从而快速的将雨水排出。非机动车道相对于行车道比较荷载交底,可以采用结构强度较低、面层结构为大缝隙混凝土半透水路面,面层为透水混凝土材料,基层为半刚性水泥稳定基层,在面层和基层之间设置下封层,让面层雨水渗入面层后就近排入两侧或者中央绿化带的排水系统中,避免破坏基层。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中采用透水性材料考虑到该材料可以通过小孔将道路表明积水渗透到地表下沉,避免出现内涝,还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土壤含水量,为城市储存地下水资源,有利于城市的绿化建设。
3.3合理选择路面材料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是最主要的两种常用材料,使用这两种材料,能够使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得到很好的实现。目前,大多数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设计中主要使用的是组合透水沥青路面。采用这种方法,增强了雨水的排放效果,但是在净水、蓄水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雨水利用率低。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将路面的雨水逐步深入到地基,这种方法适用于车流量小的路段。因此,不同位置的道路线路,需要采用不同的路面材料进行设计施工,确保道路的“海绵”属性得到最大发挥,满足城市道路建设的环保要求。
3.4对路缘石与雨水口的设计
路缘石可以把主体街道包围让降水沿建设高度开展收集,使道路两边的排水系统可以集齐路缘石周边的雨水,增强排水力度以及集水功效进一步环节城市内涝问题,因为建造时的高度与道路高度有所差异,其排放体制也不尽相同。和街道高度一致的路缘石按照实际情况,将降水收集到距离集水口较劲的区域开展排水。比街道高的路缘石要将降水引向同一排水口,用水流自带的清洁作用对街道开展清洁,如此不会使街道发生大面积积水状况。集水口对降水开展有序排放以及少量涵养,运用海绵城市把现实中的水资源状态以及流量情况开展规划,按照水量运算公式把城市存有的集水口数目以及集水面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让路缘石以及集水口可以按照城市四季的不同集水量开展建设,用以作为改良城市街道污染以及生态恢复的管制主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内部积水以及内涝的防治。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领域的相关人才需要重视道路的合理规划,积极采用新型的海绵城市理念,切实减少洪灾发生的频率,帮助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道路铺设的时候需要采用环保的材料,使用新型的铺路技术,这样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城市所具有的“海绵”特性,让城市的道路能够很好的将多余水源进行疏导,并能够将其进行有效地储存,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再次利用。
参考文献
[1]赵斯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54.
[2]修梅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6):96.
[3]黄月华.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设计的影响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