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与“质”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症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期   作者:陈海强
[导读] 当前,有相当部分的高中生对考场作文的写作怀有恐惧的心理。
        内容提要:当前,有相当部分的高中生对考场作文的写作怀有恐惧的心理。笔者通过观察、调查、测评等方式,归纳总结了学生产生作文恐惧心理的原因,并在作文教学的“量”与“质”上提出了消除作文恐惧症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恐惧症;训练数量;讲评质量   
        所谓作文恐惧症,是指学生在面对作文写作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焦虑不安、慌张畏惧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往往对写作表现出无自信,甚至是排斥写作的现象。这种作文恐惧症也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归纳起来,它的产生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教师评价方式不当,让学生自尊心理受到伤害,丧失了写作的信心。在传统的作文讲评课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在肯定佳作的同时,也会否定劣作的不足。这让写得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一种失败挫折感。随着这样的作文讲评课的反复进行,学生这种挫折感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自卑。
        二是学生因疏于阅读,缺乏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面前,缺乏写作的勇气。学生作文的成败,除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往往更取决于学生对文化、社会现象、时事热点问题等关注度和思考的深入度。但学生往往更醉心于考试分数的提高,不舍得花时间去阅读——不看书、不看报,只尽力地去做题、做题,因此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问题。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退化,以致在面对作文审题立意时,缺乏必要的思辨能力,从而丧失了写作的底气。
        三是学生对写作有“和尚撞钟”的消极敷衍心态。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与讲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早已把写作的理论与方法讲得很全面了。而每当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会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要么随便东摘西抄,拼凑一篇应付了事。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最终会让学生陷入“不懂写——不想写”的恶性循环之中。
        学生一旦产生作文恐惧症,势必影响作文教学的深入,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不仅仅直接影响考场成绩,更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产生严重的危害。要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症,教师就要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在理念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又要在行为上指导其正确的写作规律与方法。
        一、保证作文课的数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少见则会多怪”。我们可以理解,学生产生作文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全方位的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加大作文训练的量,让学生在反复的作文训练中全方位认识作文,以求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1、布置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作文任务的布置切忌随意而为之,应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一是保证每个星期都有作文课。二是作文课必上与作文有关的课。上作文课不一定是要写作文,可以是审题训练,可以是美文的鉴赏,可以是是素材的分析与运用示范等等。
        2、布置作文训练周期性。从心理角度上讲,人类的认知规律有赖于认知对象的反复出现。因此,我们作文训练的目标与内容,要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反复出现几次,要体现一定的周期性。
        3、布置作文训练专题性。

认知规律还指出,认知目标的对象要专一性。这运用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某一知识点的讲授,要有一定的单一性。比如,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分为几大板块:审题、立意、结构、素材的运用等等。而每次作文的训练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是在某一阶段里,侧重训练其中一方面。这就是作文训练的专题性。
         二、保证作文讲评的质量。
        作文讲评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能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假如每一节作文讲评课都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并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生自然不会再怕写作文。
        1、点评的范文,优差兼顾,且侧重挖掘差等作文的失误点。传统的作文点评,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朗读一篇好的文章,表扬一下就完事。好的范文要点评,差的范文更要点评,尤其是那些代表通病的范文,更是要点评,讲透。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点评一篇失败的文章远比点评一篇成功的范文有用得多。
        2、一课有一纲。一节作文讲评课,点评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讲评课时,对教学的目标有个明确的界定。比如,这次作文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离题”,那么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要侧重“审题立意的方法”上;如果问题出现在结构上,那么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要侧重在“结构如何安排”上。
        3、保证范文的示范效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每位学生都希望能从课堂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都希望老师能为其指明解题的方向。所以,作文讲评课也应该担负起示范的重任。
        (1)印刷要点评的范文,发到每位学生手上。传统的作文讲评,大多是教师或是学生在讲台朗读几篇范文就完事。这种讲评对学生来讲,是很被动的,因为他们缺乏认知的依据。单靠瞬间的听觉印象,如何能理解一篇范文的优缺点呢?所以,作文讲评课也应该有“教材”,这教材就是范文。
        (2)筛选的范文必须能“独当一面”。范文的最主要作用是“示范”,所以,范文的筛选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导向性。比如,一篇范文起码要在文体、结构、素材或立意等方面有值得圈点的地方。
        (3)落实仿写,让学生做做事后诸葛亮。一节好的作文讲评课,能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更能让学生知道改进不足的方法。俗话说大“打铁要趁热”,所以,作文讲评后,我们有必要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或让写得不好的学生重写,或让学生对范文进行仿写。
        综上,作文课是一门以教会学生写作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教师应严把“量”与“质”两个关口,帮助他们认识写作的规律、消除作文的恐惧心理,从而走出写作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2
        (3)赵后乐. 高考创新作文教案37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