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发挥劳动课程的魅力,就要让学生在劳动课上舞动指尖上的智慧,做一名智慧的老师。
【关键词】 劳动 责任感 自豪感 成就感 荣誉感
小学开展劳动课程,应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学。因此,笔者结合传统美食,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仅以马鞍小学《越菜香里话越菜》为例,探索生活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学。
● 缘起
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劳动教育存在着“缺场”“弱化”等问题。
问题一,家长教育态度不正确,以为优生优育就是智力开发,劳动不劳动无关紧要,学习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中家务一手包办,让孩子把所有精力集中于学习。
问题二,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只知道关心“心肝宝贝”能否吃饱,能否穿暖,忽略了习惯的养成教育。
马鞍小学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 对策
一、贴近生活,唤起责任感。
小学劳动教学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劳动目标。马鞍小学采取互联网+精准搜集数据,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家庭劳动情况。主张劳动教学回归生活日常和学生成长必需推进劳动教学。
互联网+成果互动,亲子合作完成制作,互联网展示,增进了亲子的情感。越菜制作过程中学生能明白父母的劳苦,理解父母长年累月饭菜制作的艰辛,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勇气。
二、有机整合,唤醒自豪感。
绍兴是酒乡,制作醉系列菜品同时,参加黄酒博物馆,了解黄酒发展史,学习黄酒制作工艺,是我们课程的外延内容之一。
绍兴人人爱吃酱制品,形成绍兴独具特色的“酱缸文化”。了解酱菜制作过程,关注酱文化的调查活动,自然也是我们劳动课程关注的对象。
切芥菜,晒芥菜,去山区挖笋,指导参与切笋,晒笋,学生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腌芥菜和制作笋干的瘾!当儿童体验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并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实际工作者走过的道路时,认识活动才能成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和感到愉快的事情。
三、创设氛围,激发成就感。
小学劳动教育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我们在开展劳动教学时首先寻找的主题尽量越贴近生活实际,范围尽量小,让学生在准备活动之前便“幡然心动”,使劳动教学的探究真正因心动而充满吸引力。
(一)精准选题,让学生想“动”
我们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
开展做菜活动前,有的学生不乐于参与。通过了解,原来班级很多孩子是外地的,不会做绍兴菜。有家长怕孩子受伤。每次孩子有接近厨房的愿望,就被阻拦。
我将“做菜”的范围缩小到绍兴本地菜。因为制作方法简单,常用鲜料配上菜品同蒸同炖就行。绍兴菜注重原汤原汁,营养价值高,课前还会先组织视频学习。这样一改,家长放心,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放手实践,让学生敢“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小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获得劳动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位同学选择了菜品“绍三鲜”,有些材料需要油锅里炒一炒,她的畏难情绪很重,担心菜油飞溅烫伤皮肤。我反复给学生打气、鼓励,并参与其中。最终她消除了畏难情绪,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制作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对坚持克服困难的学生发放“坚持之星”,对热心提出建议的发放“聪慧之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后的自信,挫折中获得成长的能量,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三)全情投入,让学生乐“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样体现?越菜制作从设计,到实施,以及最后的总结,都放手让学生参与,学生真正觉得这是自己内心想要参加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越菜制作的劳动中,学生“全身心”参与。这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体力劳动中不断运用智慧的力量,因此,开展采访活动,撰写新闻报道,活动后的评选活动,都一一呈现。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善“动”
活动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学习事先准备的视频。随后让学生选定想制作的家乡菜,根据所选菜品列举清单。接下来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制作过程,并绘制思维导图。然后根据导图,在父母的指导下再进行实践操作。
四、多变评价 ,激发荣誉感。
如何评估劳动教学行为?可以让学生说出劳动过程中的做法。也可以写一写劳动收获。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越菜制作活动中,有同学制作了精美的视频,上传微信群和大家一起分享。
醉系列菜品展示中,第一组汇报绍兴黄酒博物馆的情况,有探寻黄酒发展历史的,有参观黄酒制作工艺的,通过播放多媒体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第二组表演醉蟹背后的历史故事,吟诵醉蟹有关的古诗文。通过表演将醉系列的历史文化带给大家。第三组以小视频的形式,配上音乐,向大家展示亲手制作的醉系列菜品:醉虾、醉蟹、醉鸡……
● 尾声
总之,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且注意对操作结果的使用,把“做”的过程交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舞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常保晶.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