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用汽油与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油品,车用汽油是成品,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是半成品油,需添加乙醇后才是成品,两者在质量指标上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就油库中车用汽油与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同时储存时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车用汽油;组分油;质量问题
车用汽油是成品油,经常通过增加MTBE、TAME这两个抗爆剂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而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是半成品油,是一种汽油的调合组分,通过添加乙醇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根据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GB 18351-2017)规定,90%(体积分数)调合组分油加10%乙醇后的汽油称为车用乙醇汽油(E10)。当两者混合时会造成油品指标发生变化,受影响的指标主要有辛烷值、有机含氧化合物、诱导期、饱和蒸气压等[1],主要影响如下:
1. 辛烷值:车用汽油辛烷值比同牌号的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要求高,92号车用汽油标准要求辛烷值不低于92.0,92号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标准要求辛烷值不低于90.0,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混入车用汽油中会降低车用汽油的辛烷值,严重时会导致辛烷值不合格。
2. 有机含氧化合物:油品氧含量指标反映油品中含氧化合物要求的量,车用汽油标准要求氧含量不大于2.7%,假设车用汽油只含有MTBE这一种有机含氧化合物,那么MTBE质量分数含量约为14.9%,而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标准要求有机含氧化合物质量分数含量不大于0.5%,要求比较苛刻,车用汽油混入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中,可能导致有机含氧化合物不合格。
3. 诱导期:车用汽油标准要求诱导期不低于480min,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标
准要求诱导期不低于540min,大量车用汽油混入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中,可能会导致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诱导期缩短。并且在乙醇加入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调合成乙醇汽油后,诱导期进一步缩短,两次影响叠加后可能会导致车用乙醇汽油(E10)诱导期不合格。
4. 饱和蒸气压:标准中车用汽油饱和蒸气压比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上限高,车用汽油混入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中,蒸气压升高,并且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后,其蒸气压会进一步升高,从而可能导致蒸气压不合格。
从上述指标影响变化可以看出车用汽油和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在质量指标上是不同性质的两种油品,两种油品不能混油。但是,当两种油品在油库中并存储存时,容易因为以下几点原因而出现混油的质量问题。
1.管理制度不键全。管理制度键全,是油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任何油品出现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管理制度不键全,管理漏洞多,从而导致油品出现混油现象。管理制度落后,经验管理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在一些企业里居于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现象依然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并且执行不严,“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现象同时并存。
2.执行力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执行力差,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管理失控现象,操作员在油品收发操作过程未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而油库主任未严格要求和督促检查工作,收发油品过程中开错阀门或未核对运单等,导致混油。
3.换装油品不清罐。换装油品时,必须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清罐,才能确保油品质量合格,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清罐,可能会导致油品质量不合格。如在车用汽油中换装组分油时,必须清罐处理,不清罐时,油罐底部存在部分车用汽油,这些车用汽油与组分油在指标上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组分油有机含氧化合物、诱导期、饱和蒸气压等指标超标。
4.未专罐专管专用。车用汽油和组分油未实行专罐专管专用,油罐或管线里面或多或少存在有之前剩余的油,当用这些油罐或管线装载不同油品时,这些油品就与之前装未卸完的油混在一起造成污染,造成油品指标下降或不合格。
5.储存管线工艺[2]不符。车用汽油罐与组分油罐的工艺阀门未有盲板,阀门在长时间使用后检修维护不到位,导到阀门渗漏造成两种油品混油发生质量事故。
6.汽油罐与罐之间共同阀门渗漏。汽油罐与罐之间共同阀门由于长时间未检修维护或维护不及时,造成共同阀门渗漏会出现混油。
7.汽车(铁路槽车)承运车用汽油后,未进行清洗作业又运组分油,存在质量风险。
8. 油气回收对组分油的质量影响。由于油库回收工艺设计不合理,汽油油气回收的油气排入组分油罐中,这些轻组分油气中含有MTBE等有机含氧化合物,导致组分油中有机含氧化合物含量升高,对组分油存在一定的质量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对油罐小的组分油更能体现出来。
针对以上容易导致油品出现混油质量问题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有针对性的措施:
1.建立建全管理制度。一是科学管理是中国企业管理不可逾越的阶段,全员应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意识,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用科学管理全面替代经验管理,切实转变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二是以建立并持续改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油品质量,工作质量是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组织领导、管理和技术水平、思想政治、生活保障等对完成各项任务所具备的保证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是定期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领导带头,真正做到“法不阿贵”,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达到“以法治企”的目的。
2.加强员工操作培训。狠抓到位管理,自上而下,加大执行力度,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员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操作流程以及阀门、认真核对启运单等,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3.建立换油品清罐制度。建立健全换油品清罐制度,油罐换其它品种的油时,必须按照清罐制度进行清罐,确保油品质量合格。
4.执行专罐储存,专管线专用。专罐储存、专管线专用是提升工作质量的保证,对于未能专罐储存、专管线专用的油库,油罐进油前要先对其进行评估检测,能清罐则清罐,不能清罐的汽油要检测其它指标可能造成后进油品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对于一条管线既要输送车用汽油,又要输送组分油的情况,应采取置换、项线、吹扫等方式处理,经取样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始输送。
5.在车用汽油罐与组分汽油罐的工艺阀门应加盲板,防阀门渗漏。同时加强日常检修保养,对使用年限已久、使用时风险较大或达到报废的阀门淘汰处理。
6.执行专车专用。对于同一辆油罐车,不能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油品,防止阀门渗漏油品混合造成油品质量不合格。
7.加强入库,储存,出库检验组分油有机含氧化物指标,质量把关等严格管理措施。使两种油品并存质量风险降致最低。
8.对油气回收工艺进行改造,让回收的油气回流到车用汽油油罐中;或者加强对组分油有机含氧化合物指标监控,对油气回收确实影响组分油指标的作工艺改造或更用无油气回收的油罐储存组分油。
车用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在全国大力推广,因此本文探讨了油库在车用汽油和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并存储存时易出现混油质量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旨在为油库的质量管理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郭飞鸿主编.汽柴油应用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7:104-105.
[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事服务中心编.油品储运调和操作工[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326-331.
作者简介:黄运宇(1986-),男,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主要从事成品油质量管理、检测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