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小学的教育而言,由于小学生的个体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别,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很难提升教学效率,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结合实际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教育方式。本文针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教育进行了分析,以实际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分层设计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并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出有效策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分层设计
引言: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班级布置相同的作业,整体班级学习的步骤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实际差异,这就会导致相同的作业可能在成绩优异的学生来看是很普通的没有什么挑战性,但是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又会是很费脑筋甚至使无法完成的作业,由于对于学生的差异性没有重视,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随之受到更多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忽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对于课堂教育一直采用的是统一管理步伐一致形式,但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不同,导致成绩参差不齐,所以步伐一致的管理很容易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也来越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进而失去了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当前教师应该谋求对数学教育方式的改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通过实际的测试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真实存在的学习差异进行合理分层,第一层是基于学生的先天智力因素进行划分,这个层面的学生是相对聪慧、思维敏捷,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很高,学习能力强,并且具有自主学习性,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对出色;第二层相较第一层而言思维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对于学习可能没有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学习成绩和名次都不甚在意,但是相对而言第二层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最大的,成绩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对于第三层而言,本层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不高,对知识的吸收很难,并且作业的完成度也比较低。
在分配好层面之后,一定要向学生阐明这样的排列不是固定的,会根据日后的学习成绩和对作业的完成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对于第三层的学生要布置相对基础的习题内容,对于第二层的作业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一层学生的作业布置是具有开放性的,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况进行作业的选择[1]。
三、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和意义
课堂练习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很好的及时检测出课堂的学习成果,而课堂的随机测试也应该是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而进行不同内容的检测,通过课堂的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正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分层作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能够提升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时候,对于第三层的同学来说,可能比较困难,那么可以让学生从前几节课的内容开始做起,比如先学会求单一图形的面积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在利用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在答案中寻找启发,将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哪几个图形进行选择,最后在将几个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而其他两层的同学就不必要如此多的步骤,可以直接动手解答。而且对于第一层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提高作业的难度,使书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计算实际生活中的物体的面积[2]。
课外作业是对于课堂所学习的知识的巩固,有质量的课外分层作业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和课堂上的内容相联系,对于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在课外的分层作业中一定要体现出来,使课堂的内容在课下得到强化。而分层作业的设计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向,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分层设计,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独立完成课外作业,进而使其对于数学的看法得到改变,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的调动并且能够向着更好的层面发展。
结束语: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打破了以往的教学传统模式,使小学教师寻求到了一种能够高效的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方式,教师要在准确的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能够为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感受到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秀英.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析[J]. 才智,2020(08):3.
[2]公会芹. 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初探[J]. 学周刊,2018(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