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职体育教学因为中职学生及社会生活状态的改变而迎来诸多新的困惑,学生迷恋手机,普遍不爱运动,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怕苦怕累,怕热怕晒太阳,而目前中职学生及青少年身体素质却着实令人堪忧。如何改变现状,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效果,提升中职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让中职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坚持体育锻炼,就中职学校的老师而言,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围绕体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等基本问题,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尝试引入健康理论,借以健康相关理论知识渗透、融合到体育教学等方式来解决中职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与困惑,推动中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健康理论 中职体育教学 改革创新 体育育人
2020年以来,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带来一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史无前例的瘟疫,迄今已危及了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与生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的健康问题,思考人体自身能够预防和抵御病毒感染的健康理论,思考人类将以怎样的体质才能应对今后新的瘟疫等各种灾难,这显然就得依靠人类每一个个体自身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即对瘟疫等疾病的免疫力。增强人的体质与抗体,是我们抵御外感疾病的重要而有效途径。增强体质的方法很多,而体育就是一直被重视的关键方面,1952年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其老人家气势磅礴的手书大字被当做墙体文化依然高高挂在全国各地不少学校与体育场馆等操场球场周围的墙上。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已成为世界共识,联合国在2013年将每年的4月6日定为“体育日”,充分体现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和体育运动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的体育算是科学合理的呢?怎样的体育运动才会更加有效地增强我们的体质,提高我们的免疫力?本文认为,运用健康理论指导和引领学校体育教学实施与改革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尤其在中职学校,在健康理论引领下实践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体质的切实可行而行之有效的重要路径。
一、深入认识体育,体育源于健康理论,结合中职生身体健康成长之现实需求,从源头上解决体育运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1.认识“体育”,理解和领会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从内心认可体育学科意义并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
体育,英文physical 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身心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发育健康成长和免疫能力、运动能力及其对时代与社会的生存适应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性活动。
从内容本身而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19世纪,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作为名称却是一个外来的新词,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1923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这一外来词,被引入我国以后,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在刚传入我国时,人们把体育的含义确定为“身体的教育”,看作教育的一部分,理解为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这与国际上理解的“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先“体育”的范畴,体育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的“体育”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狭义的“体育”一般就是单指体育教育。为此,后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念重新定义,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其中被多数人广泛认可而比较趋于一致的“体育”含义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当然,在“体育”传入我国之前,类似“体育运动”的强身健体运动一直存在并一度呈现为“繁荣昌盛”的局面,譬如中华武术等,可以称之为我国的“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区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的内涵,在2009年7月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对“传统体育”重新做出新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从对“体育”含义的分析理解及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体育的目的及内容就是“为健康而来,奔健康而去”,也可以说体育“源于健康,止于健康”,即个人身体的健康和社会大众共性的健康生活。可见,体育与健康关系之密切非同寻常,而且对健康的理解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得丰富。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为此,当今世界,特别是带有全球普遍性感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就健康问题,体育运动促进体质和免疫力提升,保障人类健康,已成为世界共识。人们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体育对健康作用的剖析和利用。从体育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等内循环,长期锻炼能提高整个身体的防御能力,包括肌肉的、骨骼的,还有整个内脏系统和身体循环系统的改善;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发育,体育锻炼能增加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另外,体育运动还有促进行为协调、提高身体环境适应和应急能力、改善情绪、锻炼意志、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及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中西医学养生保健来看,长期从事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人,尤其是爱好体育的人,通过情绪调剂,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人体自身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构成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调节,促进人体阴阳、气血的整体平衡,呈现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精神状态。
体育锻炼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譬如奥运会、世界杯等等,还是国际性的大型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体育竞技及交流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自身身体身心健康,而且在各种锻炼、竞赛和交流活动中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爱好体育,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和长期甚至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运用健康理论指导和引领中职体育教学,不仅利于体育教学,更加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譬如运用运动分类的健康理论知识,从人体代谢方式划分,体育运动可分为无氧代谢运动与有氧代谢运动两大类。无氧运动属于力量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少于所需的氧气。其特点表现为运动强度较高、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等。在体育教学中,譬如短跑、跳高、举重以及铅球、铁饼、标枪等投掷项目都属于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属于耐久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大体与需要的相等。通常认为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氧运动,比如体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走路、慢跑、跳舞、骑自行车、长距离慢速游泳等等。有氧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和促进体质提升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以此相关健康运动理论指导中职体育教学,能使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变得更加卫生、更加安全和更为有效。
有了基本的健康理论知识,保障我们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科学合理并有效,科学而适宜的运动可以使我们拥有更柔韧的骨架、更强壮的脏器、更年轻的大脑和更饱满的情绪,使我们生活得健康、美丽、幸福、长寿,最可贵的是让我们远离疾病。
2.正视中职学生年龄和身体特点,解析体育运动是其成长成熟的基本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助力身心健康成长。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其身体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其形体特征已趋于成熟,基本接近成人的标准。他们胃口好,易消化,好动,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与行为喜求新求异,逆反心理强,从当前中职学校招生情况看,其生源普遍是当地中考成绩未上普高线的学生,所以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较差,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自卑感,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本身具有起伏变化大,多变、敏感、轻率,遇事缺乏耐心易冲动,思想情绪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而矛盾重重,心理脆弱缺乏安全感以及部分学生陷入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往等身心特点。中职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少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开启人生职业生涯,其生理和心理面向人生的重大选择与挑战,出现一定的压力。
鉴于中职生以上身心特点,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中职学生身体发育与健康成长的作用来看,体育运动是中职学生成长成熟的基本需要。所以,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中职生群体和个体,尝试提供学生更多体育运动项目选择机会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更有利于端正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激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从而,体育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开展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等问题在中职学生心中自行消化解决。
二、加强体育理论渗透和指导,理实一体,结合中职生充满健康生理和强健体魄向往的年龄特点,从过程中解决“怎们样”体育运动的问题
通常人们认为,体育测试就是体能测试,如果哪位老师提出在中职体育课程期末考试要考理论的话,估计会是很受质疑的事,不仅是体育老师,而且其他学科老师甚至教务处管理人员也会甚是意外,“体育课”考理论考什么呀?又不是体育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考试!或许你不相信,但我却要在这里说,我创新地安排中职体育课对学生考查一定的理论知识,不仅没有受到学生反对,反而获得大多数学生的支持,而且他们因为接触了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理论理论而对体育课程提高了认识,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体育锻炼所需要付出的艰辛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
我们经常把中职生视为“不爱读书”的代表性群体,他们之中确实有不少表现出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而被看作“不爱读书”,而事实上,“不爱读书”并不代表不想求知,他们喜欢求新求异的年龄特点,却正昭示着他们渴望知识,只是因为老师照书本所给的却不是他们想要的,因而变得“不爱读书”,这其中或许有内容问题,但更多的一定是形式和方法问题。
中职学生已经接近成人,虽然读书成绩不够突出,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比起初中小学学生已经很不错了,虽然辨别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基本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已经基本具备,他们渴望自己像大人一样被人认可和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内心渴望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对学习对知识是有内在需求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能以怎样的方式去满足他们。这种内在需求,尤其表现在生理健康成长和强健体魄需求特征上,而能满足这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需求的恰恰就是体育教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围绕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的现实需求,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改变中职生不爱学习、不爱体育的现状,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
1.择机渗透,理论引领,激发中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求知欲。
以健康为主线,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把与健康相关的人体科学理论、生命科学理论、运动科学理论以及中医整体观念的人体生命理论等,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择机渗透,因为健康是体育的目标。健康强壮是向别人展示而体现骄傲自信的资本,有的学生就喜欢夏天在别人面前“晒肌肉”,炫耀自己的健康强壮。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强健体格还是吸引同学特别是异性关注的内在优势,而如何使自己健康强壮是每一个学生时刻关注并渴望的问题。
在中职体育教学,以健康为指向,以健康理论做引领,在不同内容结合相应不同理论,因为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它特殊的作用,可以达到或整体或局部的强身健体之功效。而这些渗透的健康理论,恰好发挥引导学习方向,指向健康目标,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程内涵等等作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觉中被老师渗透的健康理论激发起来,让每周2节体育课变成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焦点和一周学习生活的盼望,这不是难事,而且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因为健康理论是体育老师的强项。
2.相机融合,理实一体,激励中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把健康理论分解,与体育运动各个项目的各个阶段与环节,相机整合融为一体,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的状态,健康理论指导体育运动,是运动变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印证健康理论,依靠体育运动支撑健康与生命理论。而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过程,幸福地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成果,快乐地探索着运动之所以给人健康的缘由。体育让学生成为运动实践健康成果的分享者和健康生命理论的探索者,学生对体育运动绝不会止步于喜欢,而是迷恋,很多学生会在课后迷恋跑步、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因为他们迷恋的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带来健康,而是由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老师表扬,获得了同伴称赞,吸引了异性关注,由此他们变得自信满满而坚持体育运动,并由老师的激励变成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自我激励。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日夜辛劳渴望实现的教育效果和教学目的吗?!
3.趁机提升,理论催化,激活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高热度。
等着学生对体育逐渐感兴趣之后,我们趁热打铁,趁机给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理论上予以提升,从体育的个人功能向社会功能拓展提升,由学生个人、家庭的健康向全民健康理论提升,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主动为别人为社会提供健康服务方面提升。这些提升的过程与实现,需要人体、生命、社会及人类健康理论的引领和催化,激活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高热度,鞭策自己个人和家庭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变得热爱运动,珍惜生命,健康生活,而且主动投身于全民运动、珍爱生命、健康中国的建设热潮。
参考文献
1.体育·搜狗百科
2.周之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