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是指有毒有害物质侵入土壤后造成的污染。具有污染来源复杂、污染种类繁多、影响目标多样的特征。土壤污染后,有毒有害物质经生物体吸收而富集,人类食用这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一时难于除去。为此,土壤污染的科学防治技术措施就成为各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土地污染问题伴随着工业结构的变化而越来越严重。近些年来,与土地污染相关的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提升对土地污染的防治也就变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而研发出处理土地污染的修复措施也变成了当下防治工作的难题。加强对土地污染的修复能力和方式,不但可以促进保护土地环境有关政策的拟定还有防治体系的建立,更对保护人类身心健康和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1土壤污染的成因
1.1化肥污染
化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物资,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种植户过于追求高产,长期超量施用,而农作物对N、P、K的吸收有限,产生化肥施用量过剩,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耕作层变薄等问题,使得土壤质量的严重破坏,造成土壤污染。
1.2农药污染
农药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工具,对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危害达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农药的科学选用品种和使用方法,农药使用剂量过多、浓度过高、时间不当,造成农药部分残留,使得土壤的自身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壤对残留的农药缺少吸收、降解能力,破坏了土壤的调节、载体功能。
1.3农业废弃物污染
农业废弃物包括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等包装物,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垃圾。农业废弃物属于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资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而是乱扔乱排,对空气、水、土壤造成污染,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土壤的本身质量。
1.4工业和生活污染
我国是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迅猛,加上又是一个人口密集型的大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污水和垃圾,此类污水和垃圾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病原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由于环保意识不强,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将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严重的破坏性污染。
2新形势下土壤污染防治的根本措施
2.1新形势下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新形势下,土壤污染的预防可从三点说起:一是谨慎地处理好农药问题:在种植农作物、瓜果蔬菜时,应科学地使用农药消灭病害虫,如果滥用农药后,却没有处理好农药残渣,就会严重危害到土壤,农药的合理使用,要依据相关说明严格进行,要从科学保存农药、科学运输农药及规范使用做起,当然,使用农药的人员要积极学习健康知识,合理把控和操作农药的喷洒次数及喷洒范围,把农药污染土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二是尽可能地大力推广科学的生物防治病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病害虫,既能从根本上减少土壤污染,也能实现病害虫的有效治理,如多养殖一些益鸟和益虫,或者是利用病原微生物治理一些病害虫,重点保护益鸟,如蜘蛛、赤眼蜂等,从根源上防治病害虫,生物治理病害虫这一方法不仅经济安全,还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三是加大土壤保护的宣传力度:对农作物、瓜果蔬菜种植者进行大量的健康宣教,增强人们保护土壤的根本意识,为他们讲解和培训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与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工作。
2.2坚持修复与预防并重
当前我国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土地面积依然占有220万公顷,其主要是历史遗留等原因造成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虽然我国已经将土壤污染治理融合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中,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土壤治理的成效。因此,加强对土地潜在污染的防治必须要坚持修复和预防并重,不仅要使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延长修复效果,还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将污染源头扼制在萌芽状态。
2.3加大修复技术研究力度
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环保技术的研究速度上起步较晚。而随着全世界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相应的环保治理技术成为了我国目前的研究重点。针对国内土壤的实际情况,技术研究的方向更加倾向于无机污染,而针对其他的有机物、放射性污染则是十分少。因此,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通过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引入大量的先进设备,从而达到对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有效治理。
2.4落实贯彻土壤污染防治法
我国于2019年初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其中明确指出了土壤污染防治原则,强调“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界定了各个政府单位的相关义务,并对重点监测地块进行了详细规定。与此同时,防治法还强化了土壤污染治理的风险管控、保障与监督,给各个地区的环保部门指明了方向,并使得相应的惩戒条例有依有据。因此,我国各个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推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将各项职责落实到部门和人头,针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2.5深化土壤污染调查
土壤污染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不同区域土壤的污染程度,其被污染的范围以及污染的类型等,然后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污染防治。纵观我国土壤污染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各个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应的调查活动,但是数据的准确性不高,不具备一定的支撑力。所以,各地环保部门必须要加大调查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够基于此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
2.6研制新型土地监察技术
土地环境污染分析与监测是获得土地污染现实情况的关键渠道,随着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的迅速开展,未来越来越杂乱的土地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对观察方式提出了更艰难的需求,以往的分析与监测方式已经不能符合目前与未来的土地污染分析与监测需求,便捷、高效与现场化的监测设备是未来监测技术开展的趋势。提议融合运用微生物技术、传感技术等一些领先技术,研制出功能多样化、防干扰、高准度的监测与分析设备,符合国家持续开展的土壤污染监察需求。
2.7完善国家土地污染防疫法律体制
土地污染防治规章制度是土地环境保护的关键依据,国家现阶段的土地污染防治有关标准一般是一些散乱的标准,不拥有体系性与目的性,急切需要创建一项针对土地污染的体系性法律制度体系。通过拟定土地污染防治法规,可以有效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可以保障土地污染防治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立土地污染防治工作主体的职责,严格实行土地污染职责追究体制,打造先进效率的土地污染实况监测机制。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方面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三种修复形式,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工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土壤修复研究现状来看,任何一种修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不足,难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证土壤修复工作的普适性,促进修复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再顺.生物修复治理技术在污染土壤中的实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34.
[2]何佳乐.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9(16):176-177.
[3]余中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管理模式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