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资源的开发以及工程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善。然而,一些地区的地质条件非常脆弱。首先,本文将全面介绍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随后根据现场调查提出了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相关施工技术,希望通过本文的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岩土工程的发展,减少发生地质灾害。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国家经济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建筑活动的数量开始逐渐的增多,这将大大增加地质环境的压力,从而提高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灾害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非常大的损害。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特殊,地质结构构造繁杂,地质灾害分布范围比较广、灾害产生的强度比较大、灾害出现的面积大、次数频繁。灾难出现,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而且将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将对对岩土工程起到非常重大的意义。
1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目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滑坡。这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体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是土体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沿坡体的软弱面大面积或部分向下滑移的现象。引发滑坡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与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最容易发生滑坡的地带有强降雨地区、地势高差较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以及铁路公路的边坡等等[1]。
(2)泥石流。其属于洪流的一种表现形态,主要是由于降水量过大而产生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混有大量泥砂、碎石、巨砾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引起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开挖、弃土、弃石以及乱垦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2]。
(3)崩塌。这通常发生在地质灾害较陡的斜坡,因为岩石或土坡的根部空虚或部分滑移,从而使得这些岩土体失稳,突然由母体上向下翻滚或倾倒,并堆积在坡脚。这样的灾难的主要原因有矿物开采,边坡,强烈振动,堆渣填土以及水库渠道渗漏等等[3]。
(4)地表变形。这类地质灾害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地表塌陷、沉降和裂缝等。据调查数据显示,到现在为止,大约有70多个城市乡村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活动,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占四成左右,最大沉降值达到3m以上。在已经发生地表沉降的城市当中,有些是独立存在的,有些是密集成群的。其诱因主要包括地下矿产开采过量、地下水大量抽取以及表面岩溶的自然活动等等[4]。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
2.1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由此出现的地质灾害,就是自然地质灾害,也就是第一环境问题,一般不会因为人类历史的影响出现非常大的变化。自然地质灾害的出现都是保持固定的形态,具备非常强大的自然特征。
2.2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建设,开发和采矿活动导致自然地质形态已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出现和地质本身没关系,是完全是人为行为造成的,这些地质灾害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出现岩土地质灾害,很多都是因为自然地质演化以及其后变化的流程中,岩土从最开始的稳定逐步朝着不稳定的进步,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从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一般会延续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岩体自然演化的周期大幅度降低,从而加快了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发展过程,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5]。每出现一次地质灾害,都会带给人类社会非常大的损失,当中不但有经济损失,还包含非常多的生命损失。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3.1滑坡的防治技术
由于山体滑坡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形式,本文着重于介绍滑坡防治措施。在处理滑坡的问题上,应该以本身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滑坡原因认真分析,采取适当预防和治理措施,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研究发现,最有效控制滑坡的措施有两个:
(1)对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控制,以此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水对坡体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在不计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水是引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与滑坡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如果能够消除水对边坡的作用,便可以进一步防止滑坡的产生[6]。具体做法如下:①应当对滑坡区外围的地表水进行控制,避免其流入到滑坡区内,可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来对地表水进行截留;②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减轻其对边坡的威胁;③可采用垂直孔排水、支撑盲沟以及水平钻孔疏干等方法来排除滑坡区域内的地下水,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按照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条件而定。
(2)对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借此来增强岩土体的实际抗滑能力,进一步减小滑动力。较为有效且实用的技术措施有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这两种措施从经济性和有效性来看,前者要比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7]。目前,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钢混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固结灌浆、电化学加固法以及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工程而定。。
3.2泥石流的防治技术
对于一些泥石流易发区,可以采取措施,以避免泥石流的发生,如果不能避免它,采取以下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
(1)排导。可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位置处修筑排导沟,以此来阻止泥石流漫流改道[8]。
(2)拦挡。可在泥石流经常流经的沟道上修筑拦砂坝,这样能够将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体物质拦截下来,有助于减轻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3)储淤。可在泥石流的下游建立停淤场,借此来调节泥石流的流量,以减少其对下游建筑的冲击。
3.3崩塌的防治技术
对于崩塌的预防和治理可采取以下措施:拦截、支挡、排水以及护坡护墙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具体措施的选择可按照崩塌的原因来进行确定。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之外,目前还有一种新型技术,即SNS柔性拦石网,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并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山和水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9]。
3.4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地表变形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①填堵法。该方法适合应用在塌陷深度较浅的坑洞处理中,先将坑洞中的松软土体清除干净,然后向坑中填入碎石和块石,以此来形成防滤层,最后覆盖粘土并进行夯实处理即可;②强夯法。该方法是利用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来不断提高土体自身的强度,属于防、治结合的技术措施,适用范围相对较广,效果也比较好。不仅可以用该方法对发生塌陷后的松软回填土进行夯实,而且还可以用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进而提高土体的强度;③灌浆法。将预先拌制好的灌注材料通过人工钻孔或是岩土体自身的孔洞进行注浆,以此来对岩土进行强化,进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含地质、地形,对施工过程中极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充分挖掘,将产生的风险将到最小,避开地质灾害。我们面对一个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岩土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中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果治理工程没有通过验收,抑或者验收结果无法达到标准,那么相对应的施工工程也无法正常应用,就不能躲开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非常困难的,希望我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开发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和新途径,我们坚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杨龙.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91-92.
[2]刘桂莲.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1):191-192.
[3]樊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华北国土资源,2018(3):57-58.
[4]褚晓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8(9):106-107.
[5]曹建勇.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4):107.
[6]薛增荣.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7,(5):207.
[7]罗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住宅与房地产,2017,(9):177+234.
[8]施三燕,袁礼洪.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分析[J].南方农机,2017,48(12):164.
[9]谭果祥.滑坡地质灾害认识及防治工程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7,(8):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