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保证稳定充足的水源,改变土质,提高土壤肥力,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灌溉是农田水利建设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机构需要结合整个工程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加强灌溉技术的应用,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灌浆技术
引言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在农业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为了农田免受干旱或是洪水的侵袭,通过采取适合的灌溉技术可极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此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另外,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期间也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贴合环保理念。
1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1.1设计取水方法
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源的类型基本包括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取水灌溉两种。
确定好取水方式后,再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目前的生产生活中,更多的是以河流作为取水来源,因此一般都选择自流取水灌溉的方式。而自流取水灌溉又被分为有坝取水与无坝取水两种。
在实际应用中,为科学调节汛期河流的流水量,对农田和灌溉渠道加以保护,防止洪涝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采用无坝取水时,一般都会设计成有建闸。而有坝取水的原理是为了确保自流灌溉,一般将堤坝建立在河流基础上,以增高河流的水位。尽管有坝取水的方式会增加工程施工的投资,但它解决了因地势和其他条件带来的水位低的弊端。
在设计有坝取水时,对溢流坝的规划不仅能够迅速增高河流的水位,还可以帮助汛期排洪。通过进水闸控制进入灌溉渠道的水流量,通过排沙闸降低泥沙进入灌溉渠的可能性,通过防洪堤保证发洪期间农田、城市、交通等的安全。
1.2灌溉设计
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季节雨水降水量较大,而在实际灌溉作业中绝大多数源于河流水的灌溉,这就导致我国在秋冬时节常出现较难解决的灌溉问题。为了满足我国农田四季均需要水源供应的需求,一般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从灌溉设计保证率与抗旱天数两方面提高水利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其中灌溉设计保证率具体可由P代表,是从相应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水量与全年总水量的分析结果中得来。所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作物种类及水源供应情况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案。当灌溉设计保证率>80%时可适量种植所需水分较大的水稻等作物。当灌溉设计保证率<80%时可种植耐旱性较强的小麦等作物,进而保证灌溉设计与农作物生长处于一致状态。此外,抗旱天数是指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灌溉设施对农田加以灌溉的实际天数,这需要考虑当地气候及水分蒸发情况等条件,故而需根据实情进行设计。
2灌溉技术的分类
2.1微喷灌技术
微喷灌技术主要通过低压管道以较大流速形成小水滴进行渗透灌溉,以土壤为介质为农作物提供日常所需要的水量,此技术将主要应用于果园和大棚蔬菜等用水量较大的地区,既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又能够满足农作物大量的用水需求,此外还能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在水中增加一些营养物质并调整水溶液配比,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2步行式灌溉技术
在实施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使用步行灌溉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采用拖拉机或三轮车安装灌溉设备,并利用动力移动完成灌溉工作。步行式灌溉技术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且操作简单方便,流动性强。这一技术不需要建设和修理输水渠道,也不需要维护渠道,很大程度减少了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既增强了灌溉效率,也保障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3喷灌技术的应用
合理应用喷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节约大量农业投资成本。喷灌技术是采用相关设备进行参数设置,设置好参数后,喷头在压力的作用下把水喷洒到农作物中。这一灌溉技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大大提升了灌溉效率。在坡度较大或畦洼山地,应用该项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增加这一区域的供水能力,减轻农田灌溉的难度,促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及现代化的进步。
3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灌溉技术的应用措施
3.1应用灌溉渠道系统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需要应用灌溉渠道系统,才能达到良好的灌溉效果。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中所取用的水源主要为自然水源,在具体作业中主要包括取水区与输水区、引水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实际需求确保灌溉技术能为农田起到促进作用。农田水利系统具体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干渠、农渠、斗渠、支渠等作用。其中干渠实际是用来输送水源的渠道。而农渠则是保证水源能够及时输送到农田中,以便农作物可获取充足水分的渠道。另外,为了强化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还应做好后期维护工作。比如在部分农村地区,它们所设计的灌溉渠道过长,导致结构混乱不利于管理,所以可通过制定责任分配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有效保证灌溉技术在水利工程规划中的合理应用。
3.2科学选择灌溉形式
灌溉形式主要包括喷灌与微灌两种形式。它们各有各的优势,故而需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期间科学选择适当的灌溉形式。其中喷灌形式具体适用于具有水压的灌溉区域内。实际操作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先行将水存储到喷水管内部;然后再将其进行雾化;最后,待雾化步骤完成后将其对准空中向农田上方喷射,这样可最大化保证水滴能充分灌溉到适当的农田区域中。由于喷灌形式是将水源转化为水滴状态加以灌溉,故而并不会引发农田径流现象,甚至可对水源起到一定的节约作用。同时,喷灌还可严格把控土壤湿度,促使农田湿度保持在0.8左右,以便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至于微灌形式适用于密集区域,实现大面积喷洒效果。尤其对于常年
3.3完善现代农田水利灌溉制度
在现代社会,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制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田水利灌溉制度,建立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均可以明确自身职责,切实有效地完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此外,还应及时设立工作人员的技术考核制度、考勤值班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对作出较大工作贡献的员工应该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构建员工内部的模范代表,进而发挥模范代表的积极影响作用,激励员工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保证项目可以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应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所以,相关人员应当根据农田实际生产状况合理规划水利工程灌溉方案,以此强化实际应用效果,促使农田效益得以提升。与此同时,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期间还应做好防护工作,以便农田生产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农田灌溉行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发润,周敬波.浅谈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J].农家参谋,2018(11):202.
[2]邵建涛.关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其灌溉技术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8(15):152-153.
[3]王亚婷,王玉斌.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192-193.
[4]杨怀值.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192.
[5]赵静.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核心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7):26-27.
[6]赵静.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核心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