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ICC置管是当前临床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肠外营养的常用手段,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应用日渐广泛。但PICC置管后需定期维护,且维护要求较高。据调查发现,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规范维护率仅为50%,出现严重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占18%。因此针对性开展PICC维护管理措施,延长PICC置管时间,减少置管并发症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PICC置管;患者护理;导管维护;应用
PICC全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这一根软导管由上臂内侧置入,沿着血管走向,最终到达心脏附近粗大的血管。PICC置管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同时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成为了需要中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的最佳选择。对患者来讲,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就是一条“生命线”。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静脉治疗方式,不会发生威胁生命安全的严重并发症。经PICC导管提供的各种静脉治疗药物直接进入中心静脉处,短时间内被迅速稀释,大大降低了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发生其他并发症(例如静脉炎、外渗、血栓、感染)的危险性也很低。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PICC置管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纳入标准及适应证。标准:留置巴德公司产生的单腔PICC;留置PICC导管时间超过2周;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相关内容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适应证:须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刺激外周静脉药物的输入,刺激性或毒性药、高渗药液治疗,如化疗、强酸、强碱药物;胃肠外营养(TPN);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或缺乏外周静脉通路,难以维持静脉输液者;长期需要间歇静脉治疗者;危重患者或早产儿。
3、方法
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患者出院前健康宣教,说明导管留置注意事项,定期更换敷料,处理导管感染部位,告知患者定期到院行导管维护。
3.2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导管维护模式。一,构建PICC导管维护管理团队:由医院护士长担任组长,经验丰富、资深的PICC专职护士担任组员,负责PICC导管维护及监督,随时收集PICC日常导管护理及健康管理信息,并进行反馈。二,维护流程建立:患者置管进行维护时,于维护手册记录联系方式及维护情况,规范维护流程,做好健康教育;对维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掌握PICC导管留置知识、感染预防措施、维护措施等,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具体维护:置管当天向患者发放PICC导管维护手册,重点讲解维护事项及维护观察,每天观察局部穿刺情况,明确日常生活中导管维护,洗澡及活动时注意保护;外敷贴更换要求及更换注意要点;说明出院后带管出院维护要求、维护时间及地点,制作PICC导管维护流程图,配备相应的维护用品,掌握PICC导管脱出应急处理;拍摄PICC导管维护视频,观看标准操作微视频,由患者下载相关视频,定时观察学习,若出现不理解可随时向医护人员询问并进行解决。
二、结果
1、并发症。观察组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导管非计划脱出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自我管理能力。观察组日常导管观察、导管维护依从性、异常处理、带管日常生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置管部位红肿、渗液等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导管感染是PICC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因PICC导管长期留置期间,导管周围皮肤破损,细菌于皮损部位侵入,进而诱发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加强导管维护工作,减少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十分必要。下面就从各个方面对PICC的维护展开说明:第一,维护目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保持导管通畅。
第二,维护内容: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冲洗导管。第三,导管敷料更换频率: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天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时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第四,导管冲洗频率:治疗间歇期每7天冲管一次;每次输液前、输液后及采血后;输液过程中,液体明显减速或导管内回血;输注脂肪乳、氨基酸及血液制品等黏稠药物之后;连续输液12小时。第五,封管方式:生理盐水-药物-生理盐水。给与肝素不相容的药物、液体前后均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药物配伍禁忌的问题,而最后用肝素溶液封管。输液前: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抽1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再输液。输液后:10~20ml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封管,剩余2ml时边直推边分离注射器,剩余0.5ml时拔出注射器。
第六,消毒范围:穿刺点为中心上下10cm,左右至臂缘,酒精消毒3遍(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方向),同法络合碘消毒3遍。
PICC导管留置维护期间,因维护技术操作性强、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步骤多,因此对维护人员需加强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导管维护技能。因PICC维护及留置时日常生活受限,因此要求家属参与其中,与患者共同掌握导管维护知识及注重事项;同时家属要起到监督及督促作用,予以患者适当提醒及导管维护,强化日常活动、洗澡时导管维护;通过建立微信群,对患者及家属可随时进行导管维护健康宣教,随时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共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健康手册、试听资料,对患者演示日常生活中带管肢体的活动方法、穿脱衣技巧、局部皮肤清理及日常锻炼等要点,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
1、PICC置管引发静脉炎原因分析
1.1穿刺部位。根据研究表明,静脉炎下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的发生率,可能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较多,这就会使远端的血液回流速度缓慢,当血液长时间的停留在试管当中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当血栓形成之后会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1.2 输入药物性质。当对患者输入刺激性药物以及高渗性液体的时候,很容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并且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对其进行根除,当刺激性药物进入体内之后,会刺激血管壁,容易引起血管的痉挛以及收缩,患者会感觉到镇痛以及麻木,这会致使静脉出现变硬的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2、PICC置管中出现皮下血肿的护理:当患者出现皮下血肿现象的时候,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护理, 在展开护理之前,应该先选择弹性较好并且清晰的血管来进行,要尽量避开关节以及静脉薄弱部位进行操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熟练掌握皮下护理方面的技术,在操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这很容易导致皮下血肿的现象更加严重,当患者出现血肿情况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注意对血肿的部位进行冰敷,24 h之后完成冰敷,改用硫酸镁溶液进行湿敷,如此操作,可以实现对皮下血肿情况的有效护理。
本研究中,观察组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导管非计划脱出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日常导管观察、导管维护依从性、异常处理、带管日常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置管部位红肿、渗液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PICC置管感染患者开展规范的导管维护措施,可提高患者日常导管维护能力,积极配合导管维护工作,规范自我行为,明显降低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置管感染相关症状尽快恢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PICC置管护理中采取导管维护,可降低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促使患者置管感染相关症状尽快恢复,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惠.PICC带管出院患者居家维护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9,15(28):129-130.
[2]潘俊霞.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规范维护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21(20):108-109.
[3]刘春琦.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构建及测评[J].护理学杂志,2020,29(17):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