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抚仙湖管理局
摘要:抗浪鱼是抚仙湖中特有鱼类,以鲜美的风味、奇特的“车水捕鱼”和独特的烹调方式“铜锅煮鱼”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抚仙湖周边的特色鱼文化的代表,但是在一段时间抗浪鱼濒临灭绝。在水产技术人员对抗浪白鱼进行了成功驯养之后和政府每年坚持对抚仙湖进行增殖放流后,才使其种群数量得到了显著恢复。在政府的支持下,抗浪白鱼的养殖在抚仙湖径流区外得到了推广,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
关键词:抚仙湖;抗浪鱼;人工养殖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抚仙湖抗浪鱼年产量极低,市场上的需求几乎全靠人工养殖。面对澄江产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为抗浪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抚仙湖周边抗浪鱼养殖现状
因抚仙湖径流区禁止水产品养殖,澄江及抚仙湖径流区周边县、区的水库无法被利用,坝塘被复耕,尤其是澄江市绝大部分区域位于径流区内,抗浪鱼的养殖地点大多选择在与宜良县交界的南盘江边。因受地形的影响,澄江目前共有七户抗浪鱼养殖户零星分布在南盘江边等地方,规模较小,大约170多亩;江川一户利用水库坝脚鱼塘养殖30多亩。两地每年向抚仙湖提供鱼苗约240多万尾,远远不能满足增殖放流的任务;商品鱼成为春节的紧俏礼品。在抚仙湖的旅游旺季,抗浪鱼作为澄江的知名品牌,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鱼,让很多游客无缘品尝抱憾而归。鉴于抗浪鱼养殖存在的巨大商业机会,宜良松茂水产养殖公司充分利用水库坝脚流水,开挖鱼池1000多亩进行抗浪鱼养殖。其生产的鱼苗除部分提供抚仙湖增殖放流外,其商品鱼经采用传统工艺深加工,成为味道好、易保存的澄江知名特色旅游产品,畅销省外。即便如此养殖的抗浪鱼价格每公斤也在400元左右,利润丰厚,市场上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澄江旅游产业的需要和大众化。
二、抗浪鱼养殖的发展
政府扶持指导的重要性:为了能充分利用抗浪鱼这一稀有资源,把它打造成抚仙湖旅游行业的特色品牌,带动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从二零一二年起,澄江县农业局、科技局相关部门人员先后深入到抚仙湖径流区外的海口、九村镇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适合抗浪鱼养殖的场地200多亩,并且提出了鱼池设计要求和制订了抗浪鱼的具体养殖方法。为了能够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澄江县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鼓励养殖户、协会或者农业合作社进行抗浪鱼的养殖,并派遣水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在政府的帮扶下,先后在抚仙湖径流区外的南盘江边,罗碧、永河等地区建立过十多个抗浪鱼的养殖场,面积大概有300亩,为抗浪鱼的养殖积累了经验,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了基础。
三、养殖过程存在的问题
3.1 抗浪鱼养殖场分布零星、面积小
由于抚仙湖流域禁止水产品养殖,严重制约了澄江市抗浪鱼养殖场的选址和规模。各抗浪鱼养殖场多位于南盘江边,或有龙潭的山沟里。这类养殖场的特点是分散、面积不大、交通不便、多为个体养殖户。这就造成各养殖场管理松散,互相连系少,缺乏交流,供销渠道各自为政,整体养殖成本难降。又因地形限制养殖户不愿意投入,经济效益不高,规模很难发展壮大,甚至有的养殖场因养殖规模太小、利润低、技术差或供销问题而停养。
3.2鱼池设计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受四大家鱼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抗浪鱼鱼池底部大多没有硬化,多存有较厚的淤泥,易影响水质和滋生鱼病,不符合抗浪鱼的生活习性。二是鱼池多位于南盘江边或山区,多数没有修建雨水防护设施,在雨季恶劣天气,泥水易进入鱼池造成鱼类死亡。三是部分鱼池供排水不分,不利于鱼病的防治。
3.3 养殖技术落后
基层水产养殖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推广的经费不足,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养殖户对新的养殖技术缺乏学习或掌握不到位,对好的养殖经验不善于总结。因此会影响抗浪鱼的产量、甚至影响养殖规模的壮大。如抗浪鱼鱼苗繁殖,各养殖户多采用棕片、香把吊放在鱼池露天孵化,此法简单投入少,但易受水温变化和病害影响较大,孵化率不高,影响鱼苗的产量。在成鱼养殖中各养殖场增氧机的使用率低,放养密度低,应对突发能力弱,造成抗浪鱼养殖产量偏低。各养殖户对鱼病的预防意识薄弱,治疗技术差,面对鱼病往往束手无策。
四、具体应对对策
4.1政府应加大对抗浪鱼养殖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现有养殖户的资金扶持,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不符合抗浪鱼养殖技术要求的鱼池进行改建,对水源充足的养殖场进行扩建,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流水养殖技术。二是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及职能,建立覆盖面广和服务功能强的的多层次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帮助养殖户解决及需问题。三是政府应协调各养殖户、农业合作社成立抗浪鱼养殖协会,实现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对抗浪鱼产、供、销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生产中互助、互帮,增强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四是抗浪鱼虽然成为澄江十分热门的养殖产业,但受抚仙湖径流区禁养水产品的限制,其殖规模小而且分布散,经济效益不高。若能够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资金及技术优势,引导养殖户、各农业合作社在抚仙湖流域外适合抗浪鱼生长的水库、坝塘等地方进行抗浪鱼的放流和流水养殖。水库可利用资源多,发展空间广阔。
4.2 走传统养殖方式与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结合澄江市抗浪鱼养殖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传统水产品养殖的基础上,结合抗浪鱼喜欢水质清新的生长环境特性,修建三面都经过硬化处理的鱼池,这有利于鱼池的清淤,减少鱼病和在开增氧机时能最大限度保持鱼池水质清新。水产品养殖中增氧机的使用不仅能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还能增加鱼产量。二是改造抗浪鱼鱼池的设计布局,实现鱼池供排水系统的独立排放。结合养殖场的地理特点修建梯级流水鱼池,充分利用龙潭水,形成流水养殖,增加抗浪鱼的放养密度。三是水产工作者应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对传统的鱼苗培育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对露天的鱼苗培育池搭建大棚,隔离外界影响,这有利于提高水温,缩短孵化时间,减少病害;在孵化池中安装增氧机,形成流水增大溶氧,利于提高孵化率;或直接改为孵化槽在室内孵化。鱼苗繁育技术的提高,能为养殖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前提保障,进而能够提高养殖效益。
4.3抗浪鱼养殖的发展方向
随着抚仙湖流域外中小型水库抗浪鱼的放流和流水养殖的成功,不仅扩大了抗浪白鱼的养殖发展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养殖户更大的养殖兴趣,也为抗浪白鱼的养殖规模扩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这几年,随着澄江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径流区内重点发展高端生态休闲旅游业、大健康产业、会议会展产业,旅游业成为澄江市的支柱产业,抗浪鱼作为澄江市的一种地方特色品牌,有着无比广阔的市场。水库抗浪鱼放流和流水养殖的成功不仅仅是抗浪鱼养殖技术创新,还解决了抚仙湖流域禁止养殖水产品造成的不利因素。利用水库进行抗浪鱼放流及流水养殖,不仅可以迅速壮大养殖规模,提高抗浪鱼产量,实现规模经济,还可带动一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最大限度满足澄江市旅游市场的需求;也为澄江今后抗浪鱼养殖产业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对抚仙湖抗浪鱼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总结语:在面对澄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旅游业作为澄江的支柱产业,而抗浪鱼养殖业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只有抓住当前机遇,利用抚仙湖流域外水产养殖资源结合现有养殖技术和政府扶持资金,把抗浪鱼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发挥抗浪鱼的名特优品牌优势。尽管如此,抗浪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所以必须理性看待这一产业的发展,并且采用合理的方法规避风险,不盲目跟风,只有这样抗浪鱼的养殖才会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