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2022419911225XXXX
摘要: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要求发生很大的变化,除要求质量外,人们开始对建筑与环境的契合度加以重视。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需要对施工技术在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合理利用进行重视。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其剩余施工材料及污水等方面的不合理处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绿色节能建筑可以有效的避免以上问题。本文从绿色建筑的优势入手,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一、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
1.基本含义
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但是自然资源消耗巨大,绿色施工技术是针对建筑行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而提出的,绿色施工是建筑建设周期中,通过绿色环保施工计划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污染排放,节约能源,从而削减建筑施工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
2.绿色施工技术特点
绿色施工技术将控制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视作与达到施工目的同等的建设目标,以环保为主要施工原则,用以保护地球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讲求在达到工程目标的同时实现施工建筑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去的施工经验表明,绿色施工技术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通过有效的施工组织和绿色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能耗和建筑材料及自然资源的消耗,控制施工成本,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创造出更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三、节能建筑设计原则
1、节能建筑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这里所指的“地”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待征。武汉属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因此,武汉地区的节能建筑,必须适应武汉地区的气候特征,既不能照搬严寒地区的建筑型式,也不能照搬夏热冬暖及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更不能照搬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
2、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贯彻超前性原则
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标,水平较低,仅仅是实现现阶段节能 50%目标的需要,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甚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分阶段予以修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会逐步提高。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长,到时按新标准再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很困难的,因此应贯彻超前性原则,特别是夏季酷热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屋顶、外墙、外门外窗)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突破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予以适当加强,应控制屋顶和外墙的夏季内表面计算温度。
3、建筑设计者要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上的人每做一件事,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工程设计更是如此。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设计一项工程,工程自施工建设开始,设计者就开始对它承担起终身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的范围广,且责任重大,所负责任的时间长(直至设计使用周期止)。
因为能源是我国的战略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后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所以节能建筑的设计者又实际上承担了一份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四、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的对策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绿色建筑与节能评价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多要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故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学科间的融合及研究者间的长期通力合作。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将绿色建筑与节能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贯通起来,才能为我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评价体系的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使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我国对同一类型的建筑,不分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采用同样的标准一刀切,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进一步细分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可借鉴结构设计中"建筑重要性系数"的概念,对不同的建筑物引入"生态系数"概念,以期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评估体系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建立全国通用的唯一标准体系是脱离实际的,在评价体系的标准设立方面,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非全国同一个标准。应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地区,通过对当地主要代表性特征进行分析后,赋予不同的"值"。
2、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评估方法方面,力争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它主要侧重于对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绿色建筑的评估要符合物理规则的科学性,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而我国目前还缺少生态评估的一些基本数据。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五、对绿色建筑的思考
1、在区域层面上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经济发展不一样,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如北方寒冷地区因冬季采暖造成能源高耗费、环境高污染问题严重,故发展较早;而有的经济发达地区节约意识较差故开展的较晚,甚至处于起步状态。
2、在制度上没有激励性政策的配合,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执行贯彻度底(喊的多做的少),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均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引导性作用。国外实践表明: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两大因素,技术提供支持,而制度构筑环境,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保证。制度革新的获益要比技术革新更为重要。
结语
建筑施工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建筑绿色施工过程中,应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做好防范措施,降低破坏性因素对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影响,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应对绿色施工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增强建筑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倬.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J].居舍,2018(33):41.
[2]李永刚.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34):60.
[3]李志媛.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