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74200
摘要:本文就牛流行热的病原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分析了其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提出了其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希望能够能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以及借鉴,实现对该病的有效控制,进而保障牛群的健康。
关键词:牛流行热;流行病学;诊断;预防;治疗
牛流行热又被称为三日热或者暂时热,其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是养牛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迅速传播,一旦发生会在短时间内表现为流行性或者大流行性。该病发病率较高,但是其病死率较低,通常会导致奶牛产奶量的明显降低,如果无法有效预防以及控制牛流行热,会使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阻碍养殖业的发展。
1病原
牛流行热病毒是一种弹状病毒。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差,对溶脂剂以及紫外线均较为敏感,较为常见的杀毒剂均可将该病毒彻底杀灭。该病毒对高温环境较为敏感,在37℃以下对该病加热18h或者在56℃条件下对该病毒加热10min,均会导致该病毒失活。另外,该病毒对强酸以及强碱也较为敏感,在pH小于2.5或者大于9.0的条件下均可失活。该病毒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为新生小鼠接种该病毒,仅仅2天小鼠即会死亡,同时会引发多种疾病。即使已经治愈的病牛,在退热后的2天时间内,其粪便以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均存在由该病毒。
2流行病学
在不同牛群当中,牛流行热的发病概率基本相同,乳牛、水牛以及黄牛均可发病。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感染,或者在吸血昆虫的作用下进行传播。另外,该病的传播不受牛只性别以及年龄的限制,但是青年以及中年牛群更易患病,牛群过于年轻或者年老其患病数量并不多,怀孕奶牛通常患病最为严重。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在经过潜伏期以后,牛群往往会出现临床症状同时具备极强的传染性,会在短时间内使牛群出现大范围患病的情况。另外,牛流行热的发生还具备反复性,绝大多数患病牛群即使治愈往往也会复发。
3发病原因
牛流行热的发生原因较多,可以将其分为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3.1主观因素。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牛流行热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性感染而引起。牛流行热病毒往往是牛流行热发生最为根本同时最为直接的因素。牛流行热病毒会在牛血液内存在,同时在其肾脏中大量繁殖,进而因细胞病变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3.2客观因素。另外,客观因素也会导致牛流行热的产生以及出现。一方面,外在环境因素会对牛流行热的发生造成影响。因牛流行热疾病的发生具备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该病在炎热并且潮湿的夏末初秋季节最为流行,因而这一时期如果牛舍内缺乏一个良好的内部卫生环境,同时存在细菌滋生问题,就极容易导致传染源的出现[1]。另一方面,从饲养以及生产管理角度来看,饲料搭配不合理也容易导致牛只体质变差,使其免疫力受到影响,进而增加了牛流行热疾病发生的概率。
4临床症状
牛流行热发病较急,牛只往往突然发病。在患病初期,牛只体温上升至40-42℃,其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一些病牛甚至出现食欲废绝以及反刍停止的现象。病牛眼结膜潮红、出现明显的肿胀现象,不断流出口水、眼泪以及鼻涕。其毛发杂乱,背部常常处于拱起状态,四肢无法正常行动,懒动。肌肉处于不自主颤栗状态,通常胸肌以及臀肌会表现出明显的发抖现象,病牛往往神经末梢温度较低,始终处于呼吸急促状态。
4.1胃肠型。一些牛只患病后会处于胃肠型发病状态。病牛双眼无神、目光呆滞、眼窝甚至处于凹陷状态、不断流出清水样的鼻涕。其体温不断升高直至40-41℃,其高热现象通常会持续两天。病牛腹痛明显,两后肢不断踢腹或者处于交替站立状态,其瘤胃蠕动逐渐减弱甚至停止。病牛大便较为干燥,其中可能夹杂有部分粘液,颜色为黑色,在发病初期病牛通常处于便秘状态,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为腹泻,病牛肛门较为松弛,懒动,长期处于卧地不起的状态。
4.2瘫痪型。瘫痪型病牛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病牛四肢无法正常活动,常常出现摔倒现象。通常在发病后第二天病牛即会处于臀肌震颤以及卧地不起的状况。其四肢往往在腹下蜷缩,但是仍然存在食欲。如果病情较为严重,病牛会后肢伸直,其呼吸程度较浅。
4.3肺炎型。
肺炎型病牛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气喘。肺炎型病牛通常发病也较急,通常情况在发病后12h病牛即可表现为明显的喘息,同时处于腹式呼吸状态,其呼吸以及心跳频率明显加快。一些病牛甚至会出现死亡现象。
4.4综合型。一些牛只在患病后会同时出现体温升高以及跛行的综合型发病现象,这一类牛只通常处于轻度跛行状态。其呼吸不存在异常现象,但是结膜潮红,不断流泪。通常在发病1-2天后病牛即拒绝采食,接着其食欲逐渐恢复。
5病理变化
如果病牛为急性发病,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变化。因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病牛剖检变化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病变,一些病牛还可能出现肺部出血以及水肿现象[2]。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以看到病牛肺部体积增大甚至充满整个胸腔。其肺心叶、尖叶以及膈叶表面均可以看到颜色为红褐色或者暗红色的小叶肝病变区。病牛气管以及细支气管内可以看到泡沫状的液体,其全身淋巴结均出现肿大现象,不同部位淋巴结肿胀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淋巴结还会出现充血现象。另外,病牛关节、肌膜以及腱鞘部位还会出现炎症病变。
6预防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牛流行热在6-9月发病概率较高,因而在高温季节必须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首先,要保证牛舍内具备适宜的温度以及湿度,一旦温度高于25℃牛只采食量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其日增重减少,因而在夏季需要为牛群加强营养,对其饲料进行合理搭配,尽可能采用青绿饲料,同时要保证牛群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使其采食量以及日增重均有所提高。其次,尽可能选择在较为凉爽的早上以及晚上为牛群饲喂,在中午可以为牛群加饲豆腐渣以及麦麸等。在夏季,高温还会增加牛只的出汗量,导致牛只出现体液缺失的现象,因而需要将喂水次数增加,尽可能选择清凉洁净的井水。此外,对牛舍加强通风换气也尤为重要,可以在牛舍内设置风扇或者水帘等降温设施来实现辅助降温。
6.2规范消毒制度。在牛场内建立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在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同时要对其中的消毒液经常更换,使其始终处于有效浓度范围内,只有经过消毒后人员以及车辆才可入场[3]。采用石灰水或者草木灰对运动场进行喷洒消毒。对垃圾以及粪便及时进行清理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好污染垫草以及饲料的焚烧处理工作。
在进牛之前,首先需要对牛舍的环境以及设施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在消毒过程中,尽量选择不会对环境、人类以及牛只造成污染,不会破坏设施设备同时安全无残留的消毒剂。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更换,以防病毒出现耐药性。
6.3定期驱虫。吸血昆虫的叮咬也会导致牛流行热的传播,因而积极开展除虫工作可以对该病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可以每周两次采用浓度为5%的敌百虫液对牛舍以及周围的排粪沟进行喷洒以获得良好的杀灭蚊蝇效果。
6.4做好隔离防护工作。牛流行热具备极强的传染性,因而一旦出现患病牛只,需要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人对其进行护理,严禁健康牛只以及非护理人员接近,以防疫病发生扩散[4]。
7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实现牛流行热的有效治疗。在发病初期,可以将35g羌活、荆芥、黄芪、柴胡、葛根以及防风,30g知母、川芎、仓术以及甘草加清水煎煮后分两次为病牛灌服;或者将200g鱼腥草,60g板蓝根、紫苏以及白菊花加清水煎煮后为病牛一次灌服。如果病牛存在跛行现象,需要加木瓜、地风以及年见;如果病牛存在肚胀现象,可以将松壳、青皮以及苹果;如果存在咳嗽症状,需要加杏仁。
参考文献
[1]李代梅.牛流行热的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7):90 -91.
[2]李小莉.牛流行热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2017,(5):49-50.
[3]田新平,杨翠珍,杨靖红,等.中西结合防治牛流行热病方法[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10):39-40.
[4]曾太.牛流行热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J].兽医临床科学,2019,(5):131 -132.
作者简介
吴宪波,永胜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生197008,男,兽医师,云南永胜。研究方向:动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