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站枢纽交通规划提升思考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欧阳杨
[导读] 介绍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现状问题,规划设计及历程。

         【摘要】 介绍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现状问题,规划设计及历程。根据对现状问题的剖析,从微观的角度对枢纽进站方式进行阐述和思考,对如何将车站实现站、城、人环境一体化,使车站交通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协同发展,提升枢纽现状交通的同时,实现更人性、更高效、更集约、更现代的综合交通枢纽。
         【关键词】交通枢纽;枢纽规划;TOD;集约开发

0.引言
         西安北站,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亚洲最大的高铁车站。2008年,西安北站启动建设,原设计规模为8台15股道,候车站房面积5万平方米,2009年,随着原铁道部对中长期铁路网络规划进行调整,西安北站被重新定位,成为多条国家铁路干线的交汇点,规模扩大一倍,拥有18台34线的超大体量,车站规模为亚洲第一,成为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欧亚路桥的关键节点性交通枢纽。
         西安北站自南向北依次由郑西~西宝场,大西~西成场,西银~关中城际场共同组成,根据引入线路的开通时序,分阶段开通运营:2011年郑西~西宝场投入使用,标志着西安北站正式运营;2016年大西~西成场启用;2020年西银~关中城际场计划启用。最终,2020年,西安北站将以完整的面貌开启运营。
         但是,规划定位的变迁导致规模的扩大,分阶段分场站开启运营,外围疏解路网配套不足,使得西安北站枢纽在运营中反应出较多问题:
-现状高铁枢纽被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围合,车站与快速走廊“近而不进”,高快速路系统与枢纽无法直接高效连通,枢纽交通与片区到发交通混杂,无法发挥绕城高速等快速系统服务北站枢纽集散的能力;
-北侧规划匝道未建,导致西安北站集疏运系统功能不全,完全依赖南侧匝道进出,形成高架落客平台采用逆时针交通组织,短边进出,长边左侧落客的现状。左侧落客导致乘客需要跨越车道才能进入绽放中,外侧乘客甚至要跨越两次车道才能进入站房,不但因为人车交织降低车道边通行能力,而且旅客穿行存在安全隐患。
-地铁2号线换乘4号线/机场线换乘距离过长,换乘环境不佳,冬冷夏热,体验感差;
-地铁2号线与4号线/机场线付费区未连通,换乘需要“先出站再进站”,导致换乘不便利。
1.基地分析
         现状机场高速、绕城高速、西铜高速及西铜路等高快速路将北站枢纽围合,但与枢纽之间需要通过片区地面道路绕行连通,缺少快速连接通道。绕城高速、北三环路将北站与南部主城割裂,通道连接数量不足,导致北站与主城联系不畅。
         现状轨道交通资源丰富,区内已运营机场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和机场线,未来规划增加轨道交通14号线、22号线及19号线,具备TOD开发潜质。
2.案例借鉴
         上海虹桥站,最大规模集“轨、路、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枢纽,涵盖航空港、高速、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长途、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交通枢纽中心,上海虹桥站北端引接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南端与沪昆高速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接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之一。
         上海虹桥站设高速、综合2个车场,设16站台、30股道、30站台面。其中,地下一层为到达层、地上一层为站台层、地上二层为出发层。现状已运营地铁2号线、10号线和17号线,未来规划4线换乘站。作为第三代枢纽代表,采用长边腰部进站方式,外部交通组织以快速集散道路系统直接连通城市高快速路。

图1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
         深圳西丽站,根据规划是深圳国家铁路客运“三主四辅”的主枢纽站之一,是赣深、深茂高铁主要客运站。深圳西丽车站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设计,站台线路全部位于地下,改造完成后将成为深圳市第一大火车站,场站规模为11台20线,是融合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等诸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
         深圳西丽站规划为4线换乘站,改造完成后将形成轨道交通13号线、15号线、27号线、29号线换乘。作为第四代枢纽代表,规划采用长边腰部进站方式,外部快速集疏运系统与城市高快速路直接相连。

图2  深圳西丽站
         根据案例分析,超大型铁路枢纽均采用长边腰部进站形式,多条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为基础,快速集疏运系统与城市高快速路直接连通,是国内第四代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特征。
3.设计思路
         针对西安北站的现状问题,建议调整站房进出交通,实现落客便捷进站;构建高架进出系统,完善枢纽快速集散并拓展交通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开拓“由内到外,由交通到空间,由枢纽到城市”的高铁新城建设路径。枢纽配套综合交通系统,由道路集疏运系统与综合交通中心共同组成,形成一个有锚点的高效集散系统。
4.设计目标
         项目研究范围结合地铁TOD圈层和高铁TOD圈层覆盖范围,围绕高铁站划定约3平方公里范围的“TOD核心功能区”,以高铁枢纽为引擎,以生态文化为基底,打造高度融合的城市中心,展示未来中国西部最具国际影响力的TOD核心功能区。
5.综合交通系统改造
1)调整站前交通组织方案,解决旅客集散现状问题
         充分利用长边落客的空间优势,将现状两条进出匝道车行方向反向,使得左侧落客调整为右侧落客,解决旅客集散问题。
2)规划快速集散道路系统,构建高快速路集散通道
         利用“腰部进站”为基础,构建东西高架快速路系统。西侧系统连通高速公路,起于绕城高速立交,经元朔路转入铁路南侧接西侧落客边,北侧转明光路元凤二路后接回高速公路立交;东侧系统连通城市快速路,东起系统快速路元凤二路立交,经元凤二路,建元路接入东落客平台,之后沿铁路转建元路、元朔路后,接入元朔路 – 西铜快速路立交。
3)统筹布局枢纽交通资源,完善枢纽交通集散功能
         新增北广场交通中心,作为西安北站综合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布置出租车场、公交枢纽、长途汽车站、社会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满足各类交通需求的集散。
4)整合枢纽交通换乘动线,提高换乘舒适便捷程度
         以“零换乘”为导向,调整枢纽换乘动线,北广场交通中心换乘空间紧贴西安北站,缩短换乘动线的同时,扩大换乘空间,提高换乘空间的舒适度。
6.以枢纽综合体为牵引,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的都市中心
         通过枢纽交通优化改善,建立立体快速集散系统,打通城市空间,构建南北呼应的城市形态,打造全新新城意向。建设以站城一体为导向的TOD示范新城,实现项目都市新中心的规划愿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