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家校共育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于波
[导读] 本文以劳动教育为分析的切入点,浅谈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家校共育的作用及优势。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家校共育备受关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起到融合发展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互补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对此,本文以劳动教育为分析的切入点,浅谈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家校共育的作用及优势。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家校共育
        一、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师需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依据,坚持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中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意义重大。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新时代教育要求学校加大劳动教育的比重,将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与学生的自主劳动融为一体,学术界在对劳动教育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既离不开学校的努力,也离不开家长的共同参与,因此家校共育非常关键。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劳动教育对促进家校共育作用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以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后,在家庭中积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充分的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作用,实现家校共育教育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家校共育的策略
        劳动教育对推动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大力落实意义重大,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家长以及老师需要了解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标准,重新调整家校共育的培育发展方向以及践行策略,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保障家庭教育资源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及共享。
        (一)架设沟通桥梁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育合作理念,家校共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应用意义重大。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架设沟通桥梁,充分展现家校效能。比如学校可以积极创新家长会形式,构建融洽的家校关系,学校可以在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之中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内容及过程表现,进而调整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另外家长也可以积极寻求老师以及学校的帮助,掌握恰当可行的家庭教育方式,结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通过家庭劳动来更好的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和拓展,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不同的劳动教育环节,自觉养成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真正意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另外,学校以及家长还需要互相帮助和互相沟通,不断融洽家校关系,增强教育合力。学生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合作程度以及合作关系的融洽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及发展情况,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简单的说教以及单向式的家庭教育不仅不符合劳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还难以充分体现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对此,学校以及家庭需要不断推进家校关系融洽发展,构建亲密的合作关系,提升教育合力,充分分析和解读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创新要求,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家庭劳动教育以及学校劳动教育来充分体现这一教育板块的重要引导作用。
        (二)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合作
        劳动教育并非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让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在推动家校共育活动的过程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可以发掘家庭育人资源,推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大力落实。学校可以发挥家委会的优势,调动家庭的育人优势,为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鼓励家长转变传统观念,从劳动育人的角度引导他们参与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环节,改革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促进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让家长能够在家中自觉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家长活动日”活动,让家长以及学生能够共同参与不同的劳动活动,主动接受优秀劳动教育的影响以及熏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效果。
        三、结语
        家校共育能够实现家庭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及配置,学校及家长需要加强联系以及互动,关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让学生亲历劳动的过程,意识到劳动最美好、劳动最光荣,从而主动的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以及发展。学校及家长需要及时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及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的多元评价模式,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并以此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的放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娇阳. 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促劳动教育有效开展[J]. 新课程(小学), 2014(7):54-55.
[2]金甫. 有效互动促进家校共育[J]. 教育科学论坛, 2016(12):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