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以精致的、浪漫的文学艺术的方式对历史的呈现、对历史中生命百态与人文内涵的记录,因而具有极高的人文艺术、语言艺术教育价值,而当为现代语文教育课程自小学阶段即应包含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生还尚短缺的生活经历、尚浅弱的思维及语言理解能力,在此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则应秉以宽容的“不求甚解”的原则。但此绝非是对其的草草处理,而是在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其分立:不求理解、求理解但不求甚解此两个方面的恰当拿捏。
关键词:小学低段 古诗词教学 “不求甚解” 准确拿捏
叶嘉莹先生曾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此亦恰是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及方向。但小学作为学生的诗词启蒙和入门阶段,加之学生本身少量的生活阅历及薄弱的语言和思想理解力,教师所当做的便是对“不求甚解”的准确拿捏,即不强逼学生理解诗词意义和内涵,但当充分利用其在此时期的有利身心条件,对诗词的其余方面进行过程性的体验和感知。
一.不求理解:不求理解的多量诗词背诵
结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经历,再依据在教育立场上的对于儿童语言理解力和生活阅历水平的准确认知,则可知:小学低段学生对于古诗词意义与内涵多没有明确的认知,但具备对古诗词进行顺畅背诵的能力。即儿童在此时期生理规律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当在“不求甚解”的原则下,首先应当允许学生“不求理解”的对于古诗词的单纯背诵,并亦当鼓励背诵、多提供以供背诵的经典。当其理解力和生活阅历伴随成长渐趋提升与增加的时候,其便会渐渐懂得那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和篇目的真正内涵,从而以其指导自己的生活与生活、充盈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即此时,便是潜藏在其精神骨子里的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充分爆发的时期。
基于此,除却给同学们提出的对于课内古诗词文本的背诵要求之外,我还会以课内诗词为原点,扩展一些相关古诗词供同学们进行朗读和背诵。如由杜牧的《山行》一诗引申出“古诗秋景”的主题,而后依此主题,让同学们背诵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赠庐司户》;杜甫的《秋兴八首》及《秋野五首》相关诗;陶渊明的《酬刘柴桑》;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阙题二首·山中》等诗。如此,同学们记忆深处的诗词累积将渐趋丰厚,而将促成在其理解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自动解锁”古诗词意义、而后以古诗词开化自身思想与情感的壮观局面的发生,从而避免了理解力虽到位,但记忆力却退化、且亦无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古诗词的现象。
二.求理解但不求甚解的诗词教学
继对“不求理解的多量古诗词背诵”之后,依据“不求甚解”的原则,我们还当去关注“应当理解”的部分,即虽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具体意义理解不具要求,但当尽可能引领其进入到美的、浪漫的、多情的古诗词意境中,让其充分地体验诗词美感、获得诗歌由内容和形式共同扶持的感动。
1.对于学生想象与情感体验的关注
在上所述中,我们提到:应当将学生尽可能地引领进古诗词意境中来,不强逼其理解诗句意义及诗词主旨,而只是让其在诗词意境中体验、畅游,以激发其想象,使其获得美的熏陶,及与诗词整体基调相吻合的某种内心情感的升起。
这种体验是快乐的、放松的,亦是在初高中诗词教学和研究中所鲜进行的,因而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与背诵兴趣,亦将促其脑海中某种情景兼备的美好想象记忆的生成,而潜移默化地对其人文素养发生影响,而此处形成的人文素养将结合学生长大后通过大量背诵所累积的大量古诗词记忆共同生成一种能够大提其气质与内涵的力量。
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我便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呈示有西湖晴雨时的真实景象、亦加配乐的人声朗诵视频。在这里,同学们可能并无法弄清楚诗词的具体意义,但却能够从形象化的美景中、从与美景意境相协调的音乐之声中、从满含情感的人声中,感受到诗词意境美并生成对美的感动。继之此后,我则将视频转换为两张能够说明“水光潋滟晴方好”与“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图片,并在每一张图片右上角注上相对应的诗句,而后伴随着图片转换描述道:“晴日里的太阳光洒落湖水之上,远看,水波就像星星般熠熠闪烁,这样一番情景实在是美极了!当太阳褪去,天气转阴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时,西湖周围的山也被这朦胧的烟雨笼罩着,就像仙境一般也美极了!如果把这西湖美景当做一个美女来看,把晴天的美景当做化了浓妆的美女,把雨时的美景当做化了淡妆的美女,就像美女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一样,晴天雨天的西湖也都一样美丽。”如此,虽未对诗句进行字斟句酌的讲解,但这样的结合图景的描绘将更容易深化同学们的诗歌意境想象与记忆,更容易促其热爱西湖美景、感动于西湖美景的情感的生成,而这恰是诗词教育所最期望带给同学们的东西。
2.古诗词吟诵以生成整体性的诗歌感动
除却对于学生想象与情感体验的关注以让学生进入到古诗词意境、获得美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之外,在“不求甚解”之“求理解”部分中,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获得诗词感知与感动为目的,则还当充分发挥古诗词吟诵的作用。对于吟诵,叶嘉莹先生这样描述到:“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且诗歌的平仄格律亦作为除文字本身之外的一个诗歌情意载体,而亦能够增加吟诵对于学生诗词理解的影响力。但这种吟诵亦必得以上述环节中提到的学生获得的诗词审美想象和情感体验为基础,二者的结合将使学生即便在无法理解诗句意义的情况,亦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对诗歌之意境、情感与语言的感知。
例如:在对上述《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继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与意境描述的方式使同学们对诗歌意境与情感有一定的审美想象、感知与感动之后,我则先以吟诵的调子对诗歌进行了符合其平仄格律的吟诵,以而后让同学们进行逐句的跟读吟诵,并在慢速的、根据格律的吟诵过程中展开对先前既已在脑海中存档的诗歌意境的回顾、想象和感知。然后慢慢地形成诗歌语言记忆与格律、断句记忆,而可以合上书本进行默吟,此时,其更多的注意力则会放在体味意境之美、体味整齐的语言韵律及由意境和韵律共同构成的诗歌大美之上,生成某种从内心而发的诗歌感动、美的感动。至此,诗歌教学“不求甚解”之“求理解”的部分目标便已实现,此将带给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促其健康且高尚审美眼光的形成,而将为其一生的精神追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求甚解”的古诗词教学理念契合小学生的身心阶段成长规律,亦契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及语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旨归,还会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儿”,而不皆是枯燥的背诵或者无聊的分析与试题,因之,对于“不求甚解”旗帜的秉持当成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所当遵循的原则,而对其的准确拿捏则当成为古诗词教学教研的重点话题。
参考文献:
【1】于海静.小学语文低段古诗词教学与高段古诗词教学的比较[J].华夏教师,2019(23):64-65.
【2】施芳芳.小学语文中有效实施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15-16.
【3】黎醒民.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