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以“课程”为目标,以促进教学常态实施为目的,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在教学在“实践”中,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归生活并且真正的“动”起来。
关键词:活动 体验 成长
引言:“教中学”“做中学”
说到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实在是很微妙,从1998年的那个夏末开始,语文学科就与我朝夕相伴,在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方块字中与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同时兼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呢,则被我扔在角落里,嫌弃你、讨厌你,谁让你没有教参,就是教材也不太完善呢?怎么看怎么讨厌,干脆拿来上语文。
一、彷徨四顾 束手无策
仿佛一夜之间,新一轮的课改让你——综合实践活动,从幕后一下子走到了台前。我则成了一名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我感到无比的彷徨和忐忑,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我从未正眼看过,该如何教学?如何活动?学生到底要从中学到什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进入这门课程的学习呢,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连着翻了几遍教材后,感觉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像科学课程,又好像劳动、美术、手工课程,还包括一些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些分不清学科的内容,这简直就是一本浓缩版的儿童百科全书。
硬着头皮按照课本给的资料来上课,说实话,课本给的资料太少了,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四处寻找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做课件…… 希望能给孩子更多的知识。结果课堂上要么就是我的“自问自答”和孩子们呆呆的眼神,要么就是孩子们在下面偷偷做作业、画画、交头接耳。整堂课毫无生机而言,我强压内心的怒火,呼吸再深呼吸。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回到办公室我再一次拿起相关的指导书细细阅读,进行了自我反思……
二、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有一节课,我上的是有关感恩父母的课,我自然而然的认为在这堂课中孩子应该体会到享受父母之爱的幸福并学会报答父母的养育和关爱。结果孩子对这些枯燥的说教根本不感兴趣。无奈之下我抛出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来讲一讲你最喜欢吃妈妈烧的什么菜?晚上你写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最喜欢爸爸带你到哪玩?……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挡都挡不住。我突然明白孩子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太有主见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特别热情,特别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到这一特点后接下来的课也就轻松多了,让他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他们就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就对父母这个词有了新的体会。然而单单这样是不够的,接下来我就从反面再提个问题,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我适时抛出问题;假如让我们独自生活一天怎么样?两天呢?一周呢?一个月呢?孩子们脸上的小表情渐渐严肃起来,教室里的叽叽喳喳声也没有了,渐渐安静下来。我们生活中没有父母家人的关心,那又会是怎么样呢,这时学生不再像先前那样兴奋。离开了父母家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每个同学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而从内心深处更加体会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个问题我并没有让学生做更多的讨论,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结,没有父母关爱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你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孩子的热情又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畅所欲言,这节课的目的也达到了,而且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下课后,孩子们围着我叽叽喳喳,连走廊经过的其他班孩子都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眼神呢。
记得普罗塔克说过一句话: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种子。我们是否忘却了自己孩童时的幼稚与天真呢?我该如何去点燃这一颗颗的种子呢?正在这时教育部印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纲要》来到了我的身边,我如获珍宝。
《纲要》让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读懂了这些,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少开口,让学生多思考、多讲、多探索。上课时我尽量做一个课堂的组织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动手操作、做实验时只交代注意事项就让学生在活动小组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由他们自己动手。我试着让孩子们自主地选择他们喜欢的,适合当前可以交流的探究活动,如“新学期开始了”、“我喜欢的游戏”、“我们来当家”、“有趣的剪纸”、“鸟类-我们的朋友”、“我当值日小蚕长”等等,让学生大胆讨论,自己想办法进行探究发现。这时我才真正发现原来孩子们的创造能力真是无穷的,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问家长、直接观察记录、找资料、上网、做实验、问卷调查等等方法层出不穷。为了能当好孩子们的引路人,我也是绞尽脑汁请教各学科教师,查阅各种资料、设计活动,与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参与活动、参与实验,忙的不亦乐乎。
三、“动”中体验,“动”中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有机地将自然、社会、科学、生活、艺术、品德等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动手、考察、访问、表演、设计、创作等“活动”去了解、发现、感知、体验、创造,从而取得参加研究的乐趣,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归生活同时真正的“动”起来。
第一,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培养兴趣。因此,选取孩子的身边事,这样才能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神奇的树叶》单元时,组织学生们走出教室看一看、找一找并收集一些有特色的树叶做成树叶标本和树叶贴画,真真切切地让孩子们去感受到树叶的气息。在教授《识蚕养蚕》单元时,为了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课堂,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就在班级里养蚕,班级每个孩子都来当一天“值日小蚕长”,并坚持记录养蚕日记,蚕就在他们的面前,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有吸引力,生命感染生命,孩子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第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动”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感受生活、去研究。例如:利用每年的春秋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游览“雨山湖”、“采石矶”等。“雨山湖”、“采石矶”的潺潺水声、虫鸣鸟叫生、孩子们的欢呼声,奏出一曲曲动听的“自然之声”,孩子们纵情领悟大自然的美好,与大自然交融。
第三,自主实验探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在《植物的种子》的实践活动中,我组织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手自我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种子离开空气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2.种子离开水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3.把种子放到冰箱冷冻室会有什么样的结果?4.种子离开了养分和阳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积极性提高了,真正做到自主地活动起来。
渐渐的我和孩子们都爱上了这门课,我们在这门课中一起体验成长,我们一起在“教”中“学”,从“动”中“学”。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用书》三到六年级。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