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检修业务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月第7期   作者:辛佳蔚
[导读] 随着高铁业务的不断成熟,动车组运营数量不断增加,新造车辆市场逐渐瓶颈,全生命周期检修业务需求随之增加。
        【摘  要】随着高铁业务的不断成熟,动车组运营数量不断增加,新造车辆市场逐渐瓶颈,全生命周期检修业务需求随之增加。本文结合动车组检修业务,分析检修采购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首先介绍动车组检修采购管理的现状;其次分析动车组检修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有效的动车组检修采购管控措施。
【关键词】动车组  检修部件  采购管理。
        目前,国内动车组新造业务逐渐面临着市场饱和现象,动车组检修运维业务成为公司未来主要发展的经济支柱。为了确保动车组检修业务顺利进行,检修部件物资供应、生产及时交付,实现合理性、系统性、高效性的采购管理,加强企业战略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我们仍需在体系建设、管理手段、业务经营等方面不断创新、升级,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检修生产秩序、采购环境,全面提升采购和生产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一、动车组检修采购管理现状
        动车组检修车辆业务占比不断增大,根据不同车型对检修部件分为委托修和委外修。其中,采购管理业务主要是制定检修部件采购计划;选择适宜的承修供货商;价格谈判及核定;采购合同签订及办理;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协助物资检验;合格产品结算货款。在此过程中不同车型、不同检修部件存有一定的差异项,导致动车组检修部件采购管理存在如下现状:
        (一)业务范围综合性较强,人员能力要求高
        作为一名采购业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基本的采购技能以及采购技巧等,相关业务的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科学采购物资,确保动车组检修业务合规化运行。
        (二)超前谋划准确性较高,生产任务随时调整
        检修采购管理中物资供应是基础工作,是保障生产的首要前提,更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因检修生产任务的不稳定性,生产计划随时调整,导致物资供应必须具有及时性和安全库存,准确预测风险,保障检修部件及时上车。
        (三)工作流程繁琐,管理职能重叠
        检修采购业务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较为薄弱。相关体系搭建,流程制度是首要完善工作。目前,采购管理方式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调度职能与外界物资管理职能界面对接不清晰,导致交办的事宜,未能高效、高质落实完成。
        二、动车组检修采购管理存在问题
        (一)体系构建单一,采购管理制度不全面
        目前,动车组检修采购业务仅承接检修部件物流管理的基础业务,相比新造物资管理方面,检修采购体系构建较为精简。公司管理文件中,存有明确的采购供应商选择原则,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出入门管理。但是,专门针对动车组检修部件采购管理的各项流程制度却不全面。因检修部件种类的特殊性,其不同类别的检修部件采购管理方式不同,从而在具体检修生产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职责划分不明确。该采购管理方式缺少细化管控,存在门户不当现象。二是,采购决策缺乏适用性及科学性。检修不同类别部件与新造采购物资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差异性,如在招标管理中,因检修生产任务量的波动性,中标供应商份额方面需细化考虑,多形式的选取承修供应商尤为重要。
        (二)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大数据运用手段
        检修供应商管控过程中,常常体现出牛鞭效应。主要是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信息流传达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检修部件从拆卸、装配、包装、运输、安装、交验等一系列过程中存在物料异常问题、人工疏漏问题或生产计划调整现象,此时采购物资的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也能更好的开展供应商业绩评价,传达更准确信息内容。
        (三)检修采购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检修采购业务仍存在着人员采购专业性不强,工作开展不顺畅。针对动车组检修部件采购管理方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相关业务仍需专业化培训。而且,采购人员自身的思想认识、工作责任感与采购工作效率存在密切的联系。


        三、动车组检修采购管理整改措施
        (一)加强合规性管理,提升检修采购管理制度
        动车组检修采购管理的流程制度不全面,通过认真对照上级各项规范的要求,查漏补缺,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完善,实现动车组检修不同部件有针对性的的管理规范,使每项采购业务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
        (二)提高供应商管理模式,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
        通过重新规划和搭建检修供应商管理体系,全面管理供应商质量和进度及合同执行等各方面工作,对供应商检修质量、进度、售后等方面进行全面管控,定期打分评价,召开供应商例会点评,实施评价淘汰制,有效确保产品供应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三)开展检修采购物流信息化平台,确保及时供应
        通过依托公司成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借鉴SRM系统,深入探究检修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将委托修物资生产计划及物料信息关联,实现物资信息、账目和流转的系统化、网络化管控。并与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从而保障全年检修供应任务的顺利兑现。
        (四)标准化管理模式,强化成本管控
        通过实施检修物资价格标准化体系构建,完善检修物资价格模型,形成系统化和标准化价格审核机制。着力于“量”、“价”两大因素,对检修价格构成不断优化,提升采购业务管理模式。对积压物资处置率、反冲资金占用指标、采购库存资金占用指标、在制品资金占用指标等,实施“周导数据、定旬分析、每月落责”的管控手段,保证账龄物资清晰,达到指标要求。
        此外,检修采购人员在不断升级业务能力的同时,要结合动车组检修采购规定,选择社会形象良好的供应商,而且利用有关的采购方法严格检测物资质量是否达标,保证采购物资质量符合有关要求,保证物资的准时到货,确保检修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楠.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经济研究.2009.第4期;
[2]何兴用.邓仁宪.当前国企物资采购中的问题及对策.管理探索.1997.第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