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 李岩岩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标的实施,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爱岗精神和集体观念,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德育渗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需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从教学资源的选择、学生个性化研究和实践教学开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阐述了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科中的渗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初中阶段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成了当前教育者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上,初中课程教学的形式也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德育渗透指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教育,使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知识内容应用到生活和学习等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中,并且在课程教学的时候构建较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德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差异巨大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学校德育一方面面临思维方式的多重转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学校德育中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新媒体时代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体现在因知识边界弱化导致的教师话语权的动摇,大众传播个体化带来的传统德育掌控失衡,个体主体性带来的教师地位的变化和角色转换等方面。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德育也在技术层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新的德育课堂,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平等、多向的师生互动与交流。
        2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2.1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自然是神奇的,生命是需要敬畏的。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产生一种敬畏感,真切地认识到生命的美好,才能增强初中生的生命伦理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通过动画展示“化茧为蝶”的全过程。在播放动画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毛毛虫都期待着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勇敢、自信、努力成长的毛毛虫,终有一天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这就是生命的美好所在。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用爱的力量感染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传染病”时,教师讲授,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夺去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给学生介绍过去如霍乱、鼠疫、天花等给人类生命带来的灾难,而现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禽流感等。学生通过对传染病的学习,感受到人类在疾病面前的渺小与脆弱,进而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另外,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的一生时,从种子的萌发,到植株的生长,再到开花和结果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描述,教师由此引入生命的有限性,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惜青春时光。
        2.2初中生物通过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的时候,其并不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内容的简单灌输,主要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在一起进行德育教育实践。在和学科知识内容结合在一起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说服力会更高。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要想实现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相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推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内容,而这也属于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师在实施有效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能够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结合在一起,对教学导入的类型加以确定之后,获取更多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学资源。教学并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生物学科属于和实际生活联系程度较高的学科,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较深的影响,教师需要促使教学资源和学生生活及课程知识内容充分综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设计生物教学课堂时,将教材内容和德育内容渗透结合在一起有效改变学生的思维形式。
        2.3深挖书本德育内容,科学渗透德育
        生物教师从生物角度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专研,把书本内的德育知识、内容找出来,随后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比如,在学习“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时,不但对生物的变异和遗传进行了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在其中体会了袁隆平教授艰苦奋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丰富的生物知识,而且,还体会到了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使得学生综合素养得到了优化与提升。生物课堂之上,老师需要将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思想素养的强化作为着力点,将一股精神力量注入到学生体内,在学生的平时学习中,此种精神力量价值不菲。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热情,积极投身于课堂之上,帮助他们将远大理想树立起来,从而更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生物知识。并且,还可以把祖国的前途和他们的学习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有许多有关德育的内容存在于生物知识内,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研究中,对教材给予科学的认识,教案编写前,对教材内容的内在意义进行体会和感知,优化和转变自身授课方式,充盈授课内容,从而将学生学习主动与积极性提升,为学生汇集力量,更高效的学习生物知识。
        2.4强化素质,有效渗透学习乐趣
        自我意象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从表面来看是指在人的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潜意识中的自我在群体里的层次包括应该的及所有的两个方面。如果谁用有成功自我意象,那么他面对事物时常常具有朦胧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时能够激发潜在的种种积极因素,坚强地朝着成功的方向拼搏,不断地达到预想的目的。对教师来讲,必须及时褒奖成绩、适时的鼓励、设置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成功的自我意象的首选方式。例如,对于作业来讲,不能错了之后就全盘否定,一定要寻找闪光点,如思路正确、计算准确、方法新颖等鼓励性语言进行引导,并师生共同探索问题所在,然后再布置一些适当作业。如果这样做,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认真学习,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通常都能按照教师的规定去完成。应该说一个好老师嘴里没有消极的语言,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只要跟老师在一起,心中总是充满快乐,总可以从老师那得到辅导以及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注重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的培养,精心设置成功的情境,让每一种学生均可以成功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结语
        在具体开展生物教学时,也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加以引导,和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水平综合在一起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并确定和实施,明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资源内容,完善生物课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德育渗透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实现的,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始终是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有效掌握德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推动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也有效提升生物课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都岭.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益尝试[J].中学时代,2012,(18):171.
        [2]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0,(11):170.
        [3]徐雪.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