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6年以来,中小学思政课正式从《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门课程也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不仅是作为紧张课程的调剂、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方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也需要做出更多的贡献。俗话说“育人先育德”,在繁忙的基础课程下;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道德与法治应当承担起初中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角度,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指出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德育教育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课本内容与德育教育十分契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在改革后,作为向学生普及法治教育的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在中学的课本中涉及到50部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本与德育教育十分契合,书中的例子十分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地认识与思考中体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不同的课堂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个正确的思维价值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符合国家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进入到新时代,经历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应试型人才应当逐步被社会淘汰,而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应当被重视,因此,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就有所涉及。综合素质高不止是各科成绩都好,而是在成绩好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爱国精神、顽强拼搏、不轻言放弃等新时代必备的精神。而初中生经历了小学六年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各种认知初步成型,这也意味着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完整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符合新时代对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初中生必须要经历的一堂课。
(三)为学生的基础课学习提供帮助
由于初中生的各种思想观念刚刚成熟,他们的自控能力或许还不是很强,尤其是在现代,各种娱乐设施齐全,有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面对各式各样的诱惑,如果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他们必然会拜倒在诱惑之下,这样势必会分散学生在学习上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课成绩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倘若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获得完备的德育教育,那么学生在诱惑面前就可以坚持自我,做到认真学习,主动学习。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一门不计入中考成绩的科目,很多学校可能会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每个学校都想要提升自己的升学率,从而在争夺良好生源的战斗中为自己增添筹码。而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可能会忽略自己孩子在学校获得的其他知识,反而只关注成绩,如果自己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就算孩子在学校养成了正确的三观,家长也会对学校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在多方面的因素下,学校会忽略这种对于学生的“隐性教育”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造成了在很多学校品德与法治课会变成自习课甚至会被其他基础课占课的情况。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产生,想要在初中课堂上恢复品德与法治课的地位就十分困难了。
(二)教师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很容易被学生轻视,如果教师不能以风趣幽默的姿态来呈现这么一堂课,那么学生就更难吸引学生了。有些教师在授课时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只要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底下听讲,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就算是顺利完成了。
这些教师虽然没有教学任务的束缚,但这种课堂必然会索然无味,别说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或许学生根本不会听讲。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课堂质量,教师在品德与法治课堂上,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优质高效的课堂中学习德育知识。
三、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化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具有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时,必须要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场景,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与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在一件一件的日常小事中窥见做人的道理。而且要知道,脱离实际的品德教育是教条主义的体现,这样做,即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会让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例如,在学习《男生女生》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到了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不同已经开始显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比如:“你们喜欢的课外书籍或是平常玩的游戏有什么不同?”这种时候,因为听到了和自己有关系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而面对这些问题,男生可能会说,他们平常喜欢看武侠或是修仙类型的小说,类似于《斗罗大陆》或是《斗破苍穹》等,游戏方面可能会喜欢与战争相关的。而在女生一边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她们可能会喜欢看一些和爱情相关的小说,而玩的游戏也更偏向于《天天爱消除》、《奇迹暖暖》这种轻松休闲的游戏类型。通过这种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讨论后也会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不同:男生比起女生来,要有着更加充实的力量和更加坚定的勇气,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男生认识到他们在班级中应当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不能凭借身体的优势去欺负女生;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变得娇气,女生也应当在班级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经历了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法治课,学生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如何在班级中与同学相处,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
(二)善于引用适当的例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有时,一个适当的例子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把课本中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例子相结合,那么想必学生可以从例子中体会到教师的用心,然后从中获得德育知识。例如《情绪的管理》一课,这节课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保持良好的情绪。在这节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周瑜的例子。周瑜作为东吴一代名臣,才思敏捷,足智多谋,又相貌堂堂,精通音律,但是他却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在赤壁之战之后,见识了诸葛亮的强大的周瑜,不仅没有抱着赞美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诸葛亮,反而想方设法地想要灭掉诸葛亮,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周瑜越来越扭曲,最终被诸葛亮气死。由此可见,在平常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有多重要,教师通过这个例子,给学生传达了保持心态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是不要嫉贤妒能,要抱着学习和欣赏的态度去看待那些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一件问题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从中体现了学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方面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底线。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让学生在不同中寻找自己的思维上的缺陷,并加以改正。
结语:总而言之,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凯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65.
[2]姚瑶,李春超.浅谈初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J].知识经济,2019(0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