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追根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 ——以部编版语文二下《“贝”的故事》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罗樊
[导读] 随着汉字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古代的货币观念也反应在了汉字的演变之中。
        一、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的教材分析
(一)探究“贝”字的演变历程
        随着汉字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古代的货币观念也反应在了汉字的演变之中。根据象形的造字规律,甲骨文源自海贝的象形描摹,通常表示可做货币的海贝。[[]]由于造字需要符合“经济”的原则,便于书写,故将分成两半的贝壳合并起来,演变成小篆。
        到了近代,随着繁体文字的发展,演变成了繁体字。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广使用简体字,于是,简体字“贝”被人们广泛使用。
(二)探究贝壳的用途与特点
        贝壳原本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套膜,由软体动物的一种特殊腺细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古代的人们觉得贝壳美丽且稀少,便把它当作装饰品佩戴在身上。按孔颖达疏: “贝者水虫,甲有文章也。胄谓兜錾。贝非为胄之物,故知以贝为饰。”加之,贝壳轻便、方便携带,不易磨损的特点,后来,人民便把它用作货币流通于市场,因此,在现代使用的汉字中,许多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古代先人在造字时,正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创作出了象形文字“贝”。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随着汉字形状的演变,才简化成简体字“贝”。
        “贝”即蛤蜊,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南海岛屿附近,我们国家不生产这样的贝壳,故数量很稀少。因为“物以稀为贵”,贝壳形体又很小,便于收藏。于是,贝壳便成了古人买卖使用的货币。《说文解字》中记载: 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可知,在我国古代,贝壳和龟甲都是商业市场中买卖的货币。其中,贝币在古代社会通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贝壳的数量过于稀少,经济市场的需求量又大,所以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不再使用贝币,而是改用钱币,贝币渐渐退出了货币市场。
(三)探究用“贝”做偏旁的字的涵义
        “贝”是中国最早流通的货币,汉族先民根据贝壳的货币价值,在构造财富意义的汉字时,首选“贝”字作为其表义偏旁。如:贫、贪、買和寶等,其字义均与货币、财富有关,体现了古人创造文字的理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远远流传,从“贝”字为义符的汉字可见一斑。
        1.中华传统文化中“贫”的构字文化内涵
        “贫”,会意字,分加贝,小篆为,意为用一把刀把贝壳砍开,分的份数越多,剩下的贝面积就越小。在生活中,便指人赚到的钱有限,要维持生活又需要各项开支,因此,钱变得越来越少。又或者,人在有钱的时候,把钱分散,大吃大喝,不根据实际情况,胡乱花钱,剩下的钱自然越来越少,因此就成了没钱的穷人。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早就根据生活经验与先人智慧告诉了后人经营经济的道理。
        2.中华传统文化中“货”的构字文化内涵
        “货”,会意字,化加贝,小篆为,意思是变钱,商人常说:“货不停留财自来”,商品积压,变不了钱,故两个人互相颠倒的人意为变化货物,生意兴隆即要使现有的用贝壳买来的货物促销出去,换回更多的贝壳,保证货不停留,这就是生意人的买卖智慧。商人要赚到更多的钱,必须加快贝壳变化的周期,货物停留越久,亏损就越严重,这就是各大商场经常搞“促销”的原因吧!
        3.中华传统文化中“贪”的构字文化内涵
        “贪”,今加贝,它为假借字,小篆为,将“含”字的“口”部替换成了“贝”部,意为用嘴巴含住“贝”,将“贝”占为己有。“贪”也发“含”之声。从字面上可理解为,“今”指现在、眼前,意为贪欲大的人只看中了眼前的利益,拼命捞钱,不顾将来,不问后果,最终落得人散财空的下场。当下的落马的“老虎”和“苍蝇”们若是知道“贪”字的意义,就不会心存邪念,贪污腐败,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先人们对人生的道理感悟颇深,他们不仅通过文献著作来告诫后人该如何为人处世,还通过方正的汉字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可见先人对后代的爱护之深。
        4.中华传统文化中“宝”的构字文化内涵
        “宝”的繁体字为“寶”,会意字,甲骨文为,从宀、缶从玉贝。四个字根分两组会意,以藏在瓦罐,置于室内的玉串和货贝,表示“宝藏、宝贵”之义。[[]]意为在一座房子里或者在盛酒的瓦罐里存放着值钱的货贝和珍贵的玉器,后来的人们便把“寶”字延申为“宝藏”和“宝贵”之义,现在的人们常常把小婴儿和爱人称为“宝宝”、“宝贝”和“大宝”等,来体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四)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教材分析
1.《“贝”的故事》识字要求分析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大幅度的改革,许多资深的教师纷纷反应“新教材难教”。新教材的生字增多,要在两个40分钟里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确实不容易。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在教学生识字时,只是就简体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进行教学,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记下这些生字。例如,许多老师在教《贝的故事》时,仅仅就文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者告诉学生凡是“贝”字做偏旁的字,均与金钱有关。这样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单一化,所以容易出现书写错别字的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小学生识记汉字的量比较多,他们在遇到形似的字时,就会出现印象混乱、写错别字的现象。如果学生能在开始识字的时候,就能将识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牢固地理解汉字所表示的文化意蕴,那么学生在学习生字时,便能将字形与字义结合,对生字的掌握会变得更深刻。
        教科书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认识汉字的愿望,使其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朴实本真的品质,增强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2.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教学要求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专项识字的课文,前面两篇课文《神州谣》和《传统节日》的安排,为接下《“贝”的故事》和《中国美食》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识字的方法做铺垫。
        课文《“贝”的故事》首先讲述了“贝”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同学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了文字的创造是要经历实物到甲骨文到小篆再到楷书的过程。然后,通过贝壳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而引出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最后,通过设计课后习题,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汉字偏旁的传统文化内涵来猜新组汉字意义的识字方法。再如《中国美食》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美食和家乡美食的美好情感,还教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中的美食制作方法来理解“火”和“灬”的汉字偏旁大多与火有关。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寓识字于传统文化之中,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二、以《“贝”的故事》的课例,分析“追根溯源”的识字教学
        (一)理解“贝”的汉字演化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什么事甲骨文吗?
        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叫做甲骨文
        师:那“贝”字的甲骨文是怎样的呢?
        生:甲骨文中的“贝”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师: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们需要用到文字来记录事件。有一天,人们需要用到贝壳这个文字,于是细心观察它的形状,便创造出了甲骨文的“贝”字,到了秦朝,人们统一文字,就创造出小篆的“贝”字,到了近代简化成简体字“贝。”
        通过讲述“贝”字的由来,理解“贝”字的汉字演化过程。在《“贝”的故事》中,提倡的是汉字“追根溯源”的识字方法。这种追根溯源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了汉字的演化过程,理解“贝”的文化意蕴,进而猜测认识用“贝”做偏旁的字。
        (二)理解“贝”的用途与特点
        师:古时候,贝壳有什么用途呢?
        生:人们把贝壳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师:“饰品”是什么东西呢?
        生:耳环、项链和手链等佩戴在身上的物品。
        师:贝壳凭借什么优点来做饰品?
        生:贝壳凭借珍贵、漂亮的特点被人们当做饰品。
        师:贝壳还有其他的用途吗?
        生:还可以当做钱币。
        师:为什么要拿贝壳来当作钱币?
        生:因为它很珍贵、很漂亮。
        师:珠宝也很珍贵、很漂亮,为什么不拿珠宝当作钱币?
        生:因为贝壳还具有方便携带、不易损坏的特点。
        师:是啊!因为贝壳不仅珍贵、漂亮,还可以随身携带、不易损坏,所以才把贝壳当作钱币。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
        生:钱财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赔、贫、货、赚、购
        基于“贝”的“漂亮、珍贵、可随身携带和不易损坏”的特点,引申出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此外,这种根据偏旁分类识字的方法大大简化了学生的识字过程,符合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规律。学生可将根据偏旁猜测字义的识字方法举一反三,应用于其他汉字偏旁的识字过程中,从而做到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的含义
        师出示小篆字体的“”
        师: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贫”或者“货”
        师:的下半部分是?
        生:一个贝字
        师:“贫”的上半部分是个什么字?
        生:一个分字
        师:用什么来分开贝壳?
        生:刀
        师:所以的上半部分像一把?
        生:刀
        师: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假如我有一块大贝壳,说明我有很多?
        生:钱
        师:我用刀子把贝壳切得越来越小块,我剩下的钱币就越来越少,那我就变得越来越?
        生:贫穷
        师出示小篆字体“”
        师:你们再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猜不出。
        师:猜不出不要紧,我们知道的下半部分是?
        生:一个贝字。
        师:的左半部分是?
        生:一个人
        师:这上半部分呢?
        生:像一个倒过来的人
        师:那这里有几个人?
        生:两个人
        师:这两个人分别代表的是买家和卖家,卖家用之前低价的买入的货品再以高价卖出给买家,实现货不停留,从而赚取金钱,这就是商人的智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追根溯源”的识字方法,这让学生既懂得了偏旁的名称,又知道了偏旁的意义。根据汉字偏旁的演化过程,理解“贝”的文化意蕴,进而猜测认识用“贝”做偏旁的字,真正做到“知其名,明其义”。
       
三、“追根溯源”是识字的好方法,却不是唯一的识字方法
        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识字的方法是常见的识字方法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因材施教。如:在教学“众”字时,采用回归小篆的识字方法会比简体字义的识字方法复杂得多,学生反而不好理解,还不如“顺口溜”的方式理解:“很多人就是‘众’”来得明白。
        总而言之,“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汉字大多由声旁与形旁构成,教师在教学汉字时,要将字形与字义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在识字时做到分析字形,求索字义,根据字义来识记字形,实现识字的目标。
注释:
[1]唐汉. 发现汉字:图说字根[M]. 2007.
[2]https://baike.so.com/doc/5406232-5644064.html.
[3]语文二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陈昌治本,【卷六】.
[5]唐汉. 发现汉字:图说字根[M]. 2007.
[6]张立霞.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主要特点及使用建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