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合伙人 ——浅谈幼儿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 宋甲峰
[导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为生活的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如组织游戏的“策划人”、引导游戏的“摆渡人”、支持游戏“合伙人”。教师要在了解幼儿游戏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全面的观察、及时的指导,从而保障幼儿的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幼儿玩得更精彩。
[关键词] 游戏;组织;观察;引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期是特殊的游戏期。中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幼儿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日本著名学者井深大也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如何去解读幼儿心理、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发展,成为必修课。
        一、精心组织,当好“策划人”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需要不同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通过特有的游戏活动方式去建构他们自己心中的各种造型、各种形象,丰富个体体验,充实游戏内容。因此,安全、愉悦、自由、温馨的游戏活动环境,能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内容和伙伴,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环境的用心营造和材料的巧妙投放,扮演好幼儿游戏组织者的角色,当好“策划人”。第一是注重安全性。要尽可能地把幼儿游戏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点,从而保证幼儿游戏的安全性。比如扩大游戏活动的范围和空间,避免幼儿间的相互碰撞和冲突,定期检修各类游戏器材,及时为玩具和活动场地消毒,对重点区域进行软化处理等。第二是注重适宜性。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实际认识水平,使幼儿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能力和意愿能够做出选择性反应,主动互动。第三是注重丰富性。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创设尽可能完善、富有变化,内容多样、富有层次性的空间及材料,提高幼儿自发地开展游戏,探索体验。第四是注重趣味性。要让环境和材料充满吸引力,充满想象与创造,从而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投入、持续地参与到游戏中。
        二、用心观察,当好“摆渡人”
        观察是走进幼儿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真实需要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所处的发展水平。只有当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和水平来设计游戏活动、调整游戏活动、指导游戏活动时,才能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因此,观察是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归位的灵魂,是教师充当游戏活动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确定观察目的,促进幼儿发展。观察并不是漫无目的地“看”幼儿游戏,而应确定要观察的对象,明确观察其游戏行为的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且多次、持续地观察,确保观察的全面性。

其次,教师要选择观察内容,记录幼儿成长。如观察幼儿系纽扣的游戏,就要观察和记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情况和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如果在文字记录同时,用照相机记录相关的图片或影音则更加形象具体。再次,教师要确立观察重点,全面支持游戏。教师要做到火眼金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游戏过程。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才能抓住介入的最佳点。如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同伴间有矛盾冲突时,游戏材料对幼儿失去吸引力或生成新的兴趣点时,教师应能给予有的放矢的引导,既不破坏游戏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又使游戏得以延伸,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开心引导,当好“合伙人”
        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以敏锐的思维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直觉判断,并进行机智的引导。第一,教师要会“雪中送炭”。当幼儿不会自主开展游戏,或进行游戏过程中出现缺乏兴趣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游戏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和幼儿一起游戏,目的是在身体力行中引导幼儿模仿,教师则发挥暗示、指导的作用。第二教师要会“适度隐形”,当孩子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继续进行游戏时,老师要学会旁观,学会等待,学会放手,不要以自己的意愿打断孩子的活动,要在观察的基础上,顺应孩子的活动;指导要留有余地,尽可能给孩子思考和参与的空间让其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去发现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而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第三,教师要会“灵活互动”。教师要在孩子有需求的恰当时机参与活动、陪伴活动、助力活动,成为孩子游戏中的重要他们,可以给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想法,可以拓宽幼儿的玩法,可以提供必要的材料,可以给予中肯的评价,可以缓解出现的矛盾……总之,要全力以赴,真情共融,为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而保障幼儿的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玩得更精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必备营养,是其全面发展的必要渠道,唯有科学、智慧地组织好游戏,正确、精准地指导好游戏,才能让幼儿的生活更加多彩。
       
        参考文献:
        [1]刘慧.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J].学前教育研究,201O,(6).
        [2]邱学青.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存在问题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2).
        [3]孙亚琴.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自主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O,(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