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当下建筑除了要在数量上满足社会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之外,还要在规模和质量上保证施工的效益和水平,要提高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此来促进后续的具体运行。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基本施工原料,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相应的施工也应当进行充分地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在建筑工程实际应用中,很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被有效应用,这样不但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提升,并且也为建筑行业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应用程度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和相关工作流程结合起来,为施工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这样使得施工人员对于施工技术很难有效掌握,不但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会产生影响,相对于建筑工程整体结构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1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构造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构造工作时,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工况并根据其应用范围进行分析,使制造出来的大体积混凝土满足我国的相关施工要求和规范,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可以根据实际工况中对温度裂缝的控制程度来对水平施工进行合理布置,比如:混凝土浇筑施工水平、钢筋结构的捆绑方式以及混凝土材料配比等因素。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作业时,需要选择合理的施工模板,施工模板的使用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质量,要依据施工要求合理选择模板类型。工程上常见的模板类型有木模板和钢模板等,还有就是钢木混合式模板。就使用性能而言,钢模板热传导较快,保温效果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钢模板时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好保温工作。而木模板的蓄热性能好,有着很好的保温作用,是一种很好的保温材料,有效地减少了工程上对保温方面的投入。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体积是较大的,其一般是超过1m3。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发生裂缝的概率较高,然而其在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其规模是相对较大的,然而表面系统是非常小的,这样一来,内、外的温度差是很大的,如果超出了可承受范围的话,在混凝土的表面则会出现裂缝,这样一来,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说,施工企业必须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样方可使得混凝土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建筑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证。在展开建筑施工时,若想使得施工效率能够有切实提升,混凝土用量必须要增加,然而内外的温差过大的话,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会导致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变化,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难度也会加大。
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3.1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若想使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必须要对配合比予以有效管控,确保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骨料均是适量的,材料的性能、强度要达到要求,配置顺序也不能发生错误。
具体来说,水泥、水的实际用量必须要控制到位,避免发生水化热,这样也可使得出现混凝土裂缝的概率大幅降低。要做好水泥用量试验工作,将最佳的配合比予以明确。除此以外,抗压、抗拉以及应力等方面的测试也必须要做到位,这样除了能够寻找到最为合适的配比,相关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在配合比得到明确后,水泥的实际用量也就能够予以确定。在水泥凝结后,发生收缩变形的概率是较大的,如果未能有效处理的话,裂缝就难以避免。
3.2划分环节
由于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量较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一蹴而就,施工主体要按照阶段性发展的原则来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主体要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的事先规划来进行作业,规划中要体现不同的混凝土浇筑区域,并且要体现对温度的把握与控制。同时在阶段性作业中要保证环节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不能间隔太久,避免不同区域混凝土性质的不稳定。除此之外,施工主体在浇筑的过程中要与振捣结合,两种作业方式要根据不同混凝土浇筑的厚度来决定,以700mm和400mm为分界点。施工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把握振捣的强度和频率,要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混凝土开裂现象。同时,施工主体也要注意,混凝土的环节性浇筑需要材料的持续性供给。因此施工单位要与混凝土供应商建立合作与沟通机制,要事先规划下一环节中混凝土的具体使用量,将下一阶段的投入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避免材料浪费或者是材料较少现象的产生。
3.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由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特性决定其在浇筑时多应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有时还会根据浇筑要求选用推移式的浇筑方法,在浇筑期间要合理设置施工缝,还要满足如下要求:首先,混凝土摊铺时,施工人员要对摊铺厚度加以控制,通常要依据混凝土性质、所用振捣器特点以及混凝土泵送方式加以明确。当采用机械泵送时,混凝土摊铺厚度应控制在600mm以下,否则混凝土摊铺厚度设定要在400mm左右,要保证混凝土输送稳定性。其次,浇筑时间间隔的控制对预防不良接缝及温度裂缝产生也很关键,而浇筑间隔的设置通常要以混凝土初凝时长为上限,要求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当完成上层浇筑任务。这里对振捣作业深度也有要求,应深入到下层范围一同振捣。混凝土初凝时间同混凝土配比、环境条件(如温湿度、通风等)有关,浇筑时需要施工人员合理判定初凝大体时间。如果初凝时间预估失误,或因施工原因造成层间浇筑耗时过长,会导致施工缝的产生,此时需要做好施工缝处置工作。最后,由于分层浇筑对施工队伍技术要求较高,若因施工队伍素质、浇筑设备等因素而不具备相应技术条件,此时应采取推移式浇筑方法,需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总之,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中,分层浇筑仍占主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分层浇筑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在振捣便利性以及层面散热的高效性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有效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把握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是保证混凝土质量和水准的应有之策,也是促进现代化大规模建筑发展的必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主体要意识到自身作用的重要性,要对混凝土浇筑的设备和器械进行创新和改造。施工主体要与其他建筑部门之间做好配合,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规范来进行作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混凝土浇铸技术的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持之以恒,不能急躁冒进。
参考文献
[1]王双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世界,2017(6):13-15.
[2]邓东海.房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7(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