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区甘峪水库管理站 陕西西安 710308
摘要: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水质和水量两方面的问题威胁着农村地区居民的饮用水的安全,集中供水工程也可以对于两类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保证好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农村地区的集中供水工程出现了供小于求的问题,集中供水的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和运行的模式进行集中供水的保证,使得集中供水工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过程。
关键词: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农村供水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面临着地下水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时都需要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分析,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优化,从供水管理的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满足实际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本文就从农村供水问题和集中供水问题的供需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农村集中供水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比较,从而在管理模式角度进行深化和分析,为管理模式的优化做出良好的保证。
1农村供水的问题以及集中供水供需平衡
1.1农村供水的问题
1.1.1市场化运作的不足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占到了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依然比较大,在人均用水方面进行分析,农村地区的用水区域比较分散,管线相对比较长,也就导致了在集中供水方面出现了投资量大、收益低的问题,无法进行农村饮用水工程的深入推进,在经济效益的阻碍之下,农村供水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整体不足,急需解决。
1.1.2水污染的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周围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农村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如此,地表水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这都使得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出现了问题。许多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被排放,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就受到了影响,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严重,生活污水的公共处理设施也十分缺乏,导致了严重的供水方面的问题。
1.2农村供水集中供水供需平衡
农村集中供水的供需关系平衡,则需要做好分析工作,在其中需要进行相适应的原则,从而在供需平衡的指导之下进行集中供水方面的更好发展,从远期和近期的方面结合,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相应的供给,做好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的平衡,保证供水能力和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做好长期规划,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另外,新增供水能力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这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普及率和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分析,进行模式方面的优化,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社会各界对于供水区域和供水方式的重视程度,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率。
2农村集中供水管理模式比较和运营管理方式
2.1农村集中供水管理模式比较
2.1.1完全公有模式
集中供水管理模式是一种公有化,完全接受政府办公室直接管理的模式,也就使得供水工作成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部门的主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权,虽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是很容易成为奶牛,无法进行高效的管理工作。
2.1.2公有水务公司模式
公有水务公司的模式是按照法律规定和行业的工作要求进行有限公司的组建,而股权的虽有人则是在各级政府,这是在特殊情况之下代表中央政府的官方或者非官方的管理机构。
这一模式的重要优势就在于利用公司的管理形式使得政治干预的力度大大降低,在成本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比事业单位有着更大的优势。该管理模式依法组建的公司是国有控股的形式,私人管理。
2.1.3授权私营管理模式
授权私营管理模式就是将全民的供水设施的管理权进行外包,这种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集中供水管理的形式更为多样化,BOT以及PSP都是比较常见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运行和服务的质量比较高,并且覆盖率不断提升,水价可以得到了控制。盈利为目的的私营机构进行管理工作,出现了投资滞后的现象。
2.1.4完全私营管理模式
完全私营的管理模式是集中供水经营权的转让实验,监管者根据创新的工作手段进行水价的规范工作,实施最高限价的形式,以股份制上市公司的形式进行管理。这一模式的优缺点十分明显,短时间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垄断的问题十分严重。
2.1.5法人化公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法人化公用事业管理模式的运用,采取的是完全共有设施已准法人实体运营的模式进行,不按照股份制进行组建工作,体现了实际上的自主经营权,但是很难进行相应的经营权维持。
2.2制定并强制推行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方法
基于当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工作现状及其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首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制定并强制推行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政府应根据当其供水管理工作实际,结合当地农民实际的用水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方法》,并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其次,从法律法规、水质管理、水源保护、水费管理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基本要求及具体工作要求进行明确,对于以国家投资为主,以村民投资为辅的集中供水工程,应保证集中供水工程所有权应归国家所有;最后,由当地水利行政部门来行使相关的管理权,并在管理过程中严格依据《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方法》中的要求开展相应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应由当地水利行政部门牵头,建立起相应基层集中供水管理机制,以此来逐步实现对于农村集中供水的有效管理。
2.3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
完善和先进的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是集中供水运行的基石,这也是企业发展和集中供水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首先,需要根据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提升集中供水的效果和质量,需要从管理层入手进行分析,采取项目负责人的安全责任制度进行工作的保证,做好相应的工作考评、奖惩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其次,需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监督,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高效和高质量的工作。最后,需要进行作业时间的统筹规划,为了做好安全方面的保证,就需要进行避免极端天气下的作业。
2.4制定有关饮水安全的规章或法律法规,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地位
为了建立起良好的农村集中供水管理体制,就必须从国家法律层面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控制,这项工程工作量非常大,各级政府需要提升重视的程度,社会重视程度也需要不断提升。从社会和政府层面需要加强对于农村饮用水的控制,进行政府责任主体的明确,制定好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好农村人口的饮用水补贴,做好全面的保证。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集中供水的管理模式优化,是进行农村供水水量、质量提升的关键性的工作。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保证科学的管理工作,发挥出集中供水模式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涛.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在农村的探讨[J].科技风,2018(06):219.
[2]吴卫军.关中平原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分析与模式探讨[J].陕西水利,2019(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