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思政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李智芳
[导读] 高阶思维是一种心智活动或是一种认知能力,它是高阶能力的核心,
        摘要:高阶思维是一种心智活动或是一种认知能力,它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国家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吻合,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被列为未来人才的必备技能。高阶思维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应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唤醒、激活、培塑学生的高阶思维,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高阶思维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一、培养高阶思维的必要性
      1.培养高阶思维与发展核心素养相契合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方面。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 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等。由此可见,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被列为未来人才的必备技能。
     2.培养高阶思维与高考能力考查相吻合
        从近三年全国Ⅰ卷的主观题问题的设计看,38/39/40题的思维能力要求呈现从低阶到高阶逐渐提升的过程,如下表:
       

       
        2019年考试大纲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考纲要求还是近年高考题的出题趋势看,高考都将会越来越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风向标。
        3. 培养高阶思维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时代在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完成了,投资不再是经济最强有力的驱动,创新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创新人才迫在眉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怎样实现这一战略任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高阶思维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信息与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高阶思维的培育障碍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即使过去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未能明确高阶思维的培养目标。学生主要靠记忆、反复练习去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偶尔迸发出的质疑的思维火花,也极有可能被书本的权威表达与考试的标准答案否定。
        在现实教学中,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升学率,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能完成升学任务就行,升学成了唯一的思维。为了提高“效率”,老师总结必背知识让学生去背、总结各种解题模式让学生去套,忽略了学生最重要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最终低阶思维课堂成了教学的主角。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总结的能力,老师思维也固化,缺乏创新课堂意识。而老师们在抱怨学生缺乏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能力的同时却忽略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现实中的课堂思维培养的欠缺,也反映在高考的考试结果中,见下表:
2018年全国1卷主观题G省得分情况        2019年全国1卷主观题G省得分情况

        从近两年该省的主观题得分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试题所要求的思维能力越高,考生也就越不容易得分,19年的得分情况比18年的略好,这也反映出随着培养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教师们越来越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真实情境,优化情境结构——唤醒高阶思维
        创设情境要基于生活,要呈现层次性、结构化。
        情境学习,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机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人类的知识生产都是情境性的,学习就是要让知识重回情境进入发生状态。通过真实情境再现,唤醒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走向主动,触发学生的思维触须,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过程。在《意识的作用》一课中,笔者采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式教学,对该议题情境进行了结构化处理。呈现了从“情境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是什么)”到“情境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保护主义思想的作用(为什么)”再到“情境三的怎么评价‘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理念’、启示如何做出选择(怎么看、怎么做)”的结构,突出了核心素养水平1-4的发展层次,符合了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唤醒学生的高阶思维。

2. 巧问引思,以辩促思——催生高阶思维
        杜威说:“问题是思维教学的主线,思维教学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才能实施。” 最适合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的设计。高阶思维是基于复杂情境问题分析而得到的“机制”和“结晶”。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手段。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情境设置有层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从而激活、催生学生的高阶思维。
        笔者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议题的三个情境,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链,包括有反思性问题、辨析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设问以学生的低阶思维为起点,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以问题的阶梯性推动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围绕情境一,从低阶思维入手,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如何产生的?这个理念体现了意识能动性的什么特点?”两大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辅以口头问题“理念在哲学中属于什么范畴、国际形势又属于什么范畴?这体现了什么哲理?意识能动性具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从而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开始进入思考状态,为高阶思维做好铺垫。
        围绕情境二,以激活高阶思维为出发点,设计反思性问题“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这两种理念将如何影响世界经济?这体现了意识具有什么作用?”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中追问“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保护主义观念则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为什么美国仍然实施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促使学生综合调用各模块知识分析原因,思维呈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逐渐过渡
        围绕情境三,创设辨析性问题:“只要是基于本国利益考虑的外交理念,就能推动本国的发展。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理由。”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产生了疑问:“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理念是否可以推动本国发展?如何判断理念正确与否?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一定能推动发展吗?”新的问题又促使学生在调用自身的知识库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新了知识库。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思维在层层追问中生成、提升,促进高阶思维形成的同时推动了核心素养的养成。
             
3.科学多元评价——培塑高阶思维
        人本主义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也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获得正常发展。”法国教育家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评促思,通过科学评价方式和手段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1)建立科学合理的高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与错、分数高与低等,这样会导致应试教育的产生。指向高阶思维的评价是多元的,2017年版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指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力等。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质疑意识、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在评价标准上要做到共性标准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要形式灵活多样,教师的课堂点评、纸笔考试等相结合;在评价重心上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把老师评价、同伴评价、社会评价结合。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动力。
        (2)评价过程把认知维度与知识维度相结合,把高阶思维目标与教学内容目标对接。教学内容是思维目标达成的载体,教学活动是通向目标的途径。以“评价”认知维度为例,“评价是依据规准和标准来作出判断,包括核查和评判(评论)”。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要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以“评价”思维目标为例,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中,“评价”属于高阶思维,包括核查与评判,在《意识的作用》一课中,思维目标“评价”的培塑通过 “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学生活动——师生检验核查评判学生的观点”这一连串的活动实现。

        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高阶思维的重要表现,不是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基于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理性判断和奇思妙想。把思维的培养放在特定的情境中,根据认知维度与知识维度的有机结合制定评判标准,能更好地使高阶思维成为学生的思维品质。
     “石本无火,相击生灵气”。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带来,新的一轮课改已经拉开了帷幕,曾经被人们赋予“背多分”的思想政治课成为过去式,课堂教学正呈现出新的形态特征,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转变教学方式,打造思维课堂,突破思维定势,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

参考文献
1.《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林崇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张云平 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陈式华 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科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 杨九诠.中国教育报,2016.12.21
5. 《学科核心素养与复杂情境》中国教育报 2019.11.30
6.《高阶思维培养路径例析》杨小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1
7.《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的培养》毛海鹰 智慧教学2018.11
8.《深度学习:致力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夏晓峰 数学教学通讯 2018.12
9.《高阶思维取向下“复杂情境”的内涵、困境与生成策略 王强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12
10.《基于高阶思维的思辨性话题教学实施策略》刘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1.《构建聪慧课堂 激发高阶思维》蒋巧君 辽宁教育 2018.11
12.《打造思维课堂 助力思维进阶》 张年丰
13.《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今年来高考主观题设问分析》李敏  考试与评价
14.《构建高阶思维课堂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魏东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6
15.《高阶思维取向下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吴飞飞 佟雪峰 教学与管理 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