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评三者具有指向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语文课堂,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而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影响的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相信个体是有资源和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并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发生。本文尝试从实际教学出发,探索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理念和技术引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 正向 语文教学 运用
一、SFBT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技术
SFBT的产生,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它认为个体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与个体的交谈,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1]。它相信每一个个体对生命都是有期许有盼望有能量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资源和潜能,只有个体最了解自己的状况,当个体被允许时,都会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二、SFBT理念与语文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用一句话概括SFBT的基本主张,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2]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正向,给个体以尊重、支持,不拘泥于过去,创造未来。这些理念与语文课的教学具有适切性。
第一,在主体性方面,SFBT注重个体自身资源和潜力的挖掘,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初中学生迎来了生理发育的又一高峰,相应地成长的动力自然而然存在。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已经让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有了理性思维能力,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已有资源,让学生尝试自己改变,将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将SFBT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已有的能力,寻找合适解决自身问题的途径,将会形成锦上添花的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在目标上,SFBT主张目标的确立,以来访者为主,协商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强调要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的同时,注意学情的分析,而学情的分析尤其重要。
一堂语文课,学生收获了多少,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课前极尽细致地研究了教材,设置了精妙的活动环节,可是没有重视学情,学生不感兴趣或是不能理解,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甚大。如果我们能运用SFBT的理念和技术,在课前用问卷或其他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目标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才能正真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
第三,在方法层面,SFBT立足于寻找问题的“例外”。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有例外就意味着漫天的乌云并不是整板一块,阳光终会普照大地。找到例外,就是要找到困惑者所抱怨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不存在的情景,减轻焦虑和困惑,腾出精力去发现长期忽略的资源和能力,认识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完全不能避免的,自己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SFBT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一般化
有一次,观摩“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课。在讨论交流环节,师生们正交流得带劲,一位小个子的男生举手并站了起来,用很小的声音怯怯地说:“老师,我觉得我很自卑,我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是完全不在教学设计之内的“突发事件”,如何应对,确实考验教者的应对水平。正替她捏一把汗的时候,她采用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法。她说:“请所有有过相同想法的同学举手。”近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就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有举手的。那位同学看到这一情景,竟挺起了腰杆,长舒了一口气,坐了下去。
这就是“一般化”技术。一般化也叫正常化,是指要告诉学生,许多人都是这样,都可以走过来,是一种发展阶段常见的暂时性的困境,而不是病态的、变态的、无法控制的灾难,借此使学生减低恐惧感,使他们可以接纳自己的问题,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异于常人的“另类”,自己并不“孤单”,问题是可控的,没必要惊慌失措。诸如,幼儿园午睡尿床被嘲笑、怕黑、考试焦虑、怕做难题,等等类似的被学生当成自己所“独有”、其实很普遍的问题,都可以用一般化轻易地解构。
(二)赞美(赞许、赞扬)
我们常见的赞美,比如,“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等等,还有一些惊叹的语气词、树起的大拇指也常用。SFBT将这一种赞美称为直接赞美。不过,我们也发现,直接赞美虽然有效果,但浮于表层,用多了显得词穷,效果也会下降。
SFBT提供了另一种更有能量的赞美——间接赞美。间接赞美是以问句的形式呈现,同时暗示被赞美对象既存的优势。比如,“你这次英语测试进步这么大,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你会做这么多的菜,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你的书包整理得很整洁,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同学撞翻了你饭盒,你是怎么让自己冷静的?”等。
间接赞美,还可以与关系询问相结合,效果会出奇的好。比如“你的房间收拾得这么漂亮,到你家玩的亲朋好友是怎么夸你的?”“你在学习上这么努力,同伴们是怎么评价你的?”“你很好地处理了与同学之间的误会,爸妈知道了,他们会怎么夸你?”等等。这些问句既表达自然富有情感,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索与回答,从而进一步强化优势。
综上所述,引进SFBT正向的理念会让课堂充满能量和活力,使用SFBT技术会让教者的交流语言变得有艺术性,变得有能量,甚至变得有疗效。“教、学、评”一致性,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永正,游达裕,梁玉麒编.解困之道[M].香港大学出版社2001,4-5
[2]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6)1442-1445
[3]周艳.焦点解决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