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滴尝试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赵贤松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笔者以为,应在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尝试 
【正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了重要阐述并提出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很多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然而,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往往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不仅没法起到思想道德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笔者以为,应在以下方面着手:
        1.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氛围,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学校的“班班通”设备已经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可根据课文情境,运用抒情的语言、直观的画面、应情应景的音乐渲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时,学生便能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美的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到了潜移默化,无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圆明园建成时的样子,随后用PPT出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便是圆明园”,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恢宏,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接着,播放外国侵略者烧毁圆明园的过程和圆明园被毁坏后的照片。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剧痛的事实,孩子们眼眶湿润了,甚至溅起泪花,胸中充满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我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深化认识,再次接受灵魂的洗礼。

从本节课看来,创设情境,比单纯的要爱国、要有担当、要坚强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2、搭建展示平台,体验人物品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适合课本剧表演。每一学期,我所带的班级总是要举行一次课本剧表演比赛。课下,孩子们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在比赛中获奖,他们反复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分工后,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反复排练文中的故事。这时,学生们既是导演、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剧情评论家,在多重角色的碰撞中,他们通过表演《将相和》一文,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友善包容;通过表演  《公仪休拒收礼物》恭恭敬敬恭恭敬敬恭恭敬敬,感受到了清正廉明和法治的思想;通过表演《第一次抱母亲》,他们体会到了母亲伟大,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恩重如山;通过表演《诚实和守信》、《九色鹿》,他们更加佩服诚实守信,憎恨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人;通过《船长》的表演,他们理解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担当;通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表演,接受了爱国的教育……课本剧改编这一展示平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活动,他们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又受到一场真善美的灵魂洗礼。
        除了进行比赛活动之外,在课堂上我也经常开展其它活动,让同学们感受课文主人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潜移默化地渗透核心价值观。比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课堂上我进行了分角色表演体验,充满好奇的小鸟充分信任小树,在他的角上歇息,而小树热情友善地带小鸟见到了新鲜事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在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我还经常穿插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让同学都扮演小记者提出问题。“假如你面临海伦凯勒那样的遭遇,你能像她一样克服困难吗?。(《海伦凯勒》)”“徐悲鸿你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呀?”“因为我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徐悲鸿励志学画》)
3.巧用文本留白,放飞学生想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画画,白石老人只在画纸上画了几只小蝌蚪在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感受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让学生谈一谈“钱学森站在回国航船的甲板上,他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钱学森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在学习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提出当时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钱学森是怎样突破重重困难的这一问题,通过想象文章的空白,一个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钱学森跃然纸上。实践表明,巧用文本留白,放飞学生想象,可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凤云《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不断升腾》
2.周晨捷《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
3.田鹏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