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配式建筑设计路线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蒋佩
[导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设计是指将建筑物所需部件进行设计,进而在工厂加工,再运送到施工工地进行组装,这样一来可以显著降低现场工人的施工难度,与此同时还提升施工效率。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设计是指将建筑物所需部件进行设计,进而在工厂加工,再运送到施工工地进行组装,这样一来可以显著降低现场工人的施工难度,与此同时还提升施工效率。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真实状况,确保设计内容能够有效的在现场落实,如此一来才能够到达装配式建筑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设计路线;探索
        1装配式建筑设计特点探讨
        装配式建筑是利用已经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进行建筑结构安装施工得到的建筑,其设计方案是构件生产及工程安装施工的重要依据。装配式现场施工的工程量相对较低,且工期较短,施工进度控制效果较好。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施工作业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把控设计工作内容,对于建筑构件尺寸以及装配式施工方案布置等都应在前期做好综合考量及分析,以防在装配式工程施工中出现难以控制的问题。在前期设计工作中尤其应注重专业碰撞及安全隐患排除的问题,以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推进的有效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有如下特点:其一,流程设计要求较为精细。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人员要针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证,严谨安排好建筑施工的全体流程,保证流程安排精细、完善。还必须保证设计工作完成后的审核效果,可以利用信息化、仿真软件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查与碰撞筛查,以尽量降低设计中的工程安全隐患概率。其二,设计模块化效果好。装配式建筑设计对于构件及各种模块的设计控制需求较高,通过模块化设计能够提升设计的标准化效果。其三,配合一体化效果较好。装配式设计中对于各种构件的一体化配合的需求较高,设计中要做好各班组织协调设置,还应有效控制构件供货的频率,在成本控制与建筑进度优化管理两方面达到平衡。其四,由于装配式建筑形式的独特性,设计工作的成本控制更具优势,设计工作人员要做好装配式建筑建设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调,提升成本的利用效率,为装配式建筑的总体优化提供保障。
        2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2.1建筑布局设计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布局,需要对体量、角度、间距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建筑物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对自然风与阳光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朝向方面,需要保证在冬季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并要保证在冬季时可以避开主导风向。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自然因素的利用,进而进一步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节能性。在不使用传统能源的情况下,通过气候设计方法及相应的建筑措施,创造出当代人们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选址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建筑设计、微气候及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计算,对于装配式建筑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及水体绿化等因素进行考虑,进而不断提高设计效果。
        2.2吊装设备的布置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保证建筑可以满足采光、间距及通风等方面的要求后,需要以安全性、经济性及合理性为设计原则,对施工流程进行有效的组织,提高施工流程各项工序之间能做到有效的衔接,实现施工效率的提高。在装配式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构件需要在进行施工时运送到吊装设备所覆盖的区域,进而对其进行吊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输通道的设计,对于构件的临时堆放场所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吊装设备的位置与相应的吨位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吊装设备位置的设计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具体的施工方案来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构件运输的精确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施工场地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施工便捷性与安全性。


        2.3设计的协同与集成
        设计过程的主线是建筑标准化设计,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则是完善建筑功能的整体设计,跟随设计主线平行交互进行,这种一体化设计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后,开始系统性集成设计,最终完成建筑部品构件的深化设计。⑴设计协同过程中,一般由建筑专业牵头,提供标准化设计条件和资料给到各相关专业展开设计,每个设计阶段后期,再由各相关设计专业反提设计成果和技术资料给建筑专业整合,并就存在的相互碰撞问题,进行技术分析、磋商及论证,取得一致意见并相互确认后,开始下一阶段设计,不断深化往复。协同设计要实行严格的校审和协调制度,通过各专业之间有效的交叉与整合机制,持续优化建筑功能和品质;同时,精准确定各专业和系统之间界面、定位和关联,为高复合度的集成设计打好基础。⑵集成设计将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以建筑功能模块或单元为基础进行深度整合,侧重部品构件的复合性设计和设备管线综合性设计,并确定部品构件以及设备管线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通用型接口、接缝构造以及界面公差设计,以保证连接节点的安全性、通用性和耐久性要求。通过更高程度的部品构件和综合管线的精准集成,表现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优势。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信息管理平台,提增标准化设计过程的协同和集成效率,平衡和优化各专业之间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部品构件及功能模块的精准集成。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
        3.1国外发展趋势
        从国外发达国家角度分析,其中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比较快速且技术相对成熟。对于前者来说,不仅表现出装配式建筑厂家的数量比较多,而且也在对新型建筑进行不断研究。但是通常来说也基本具有相同的钢结构体系,仅仅是在屋面和墙面对材料、室内外的装修以及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同。在日本建筑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积水房屋柱式会社,重点就是针对工业化住宅行业取得了一系列的预制装配化住宅建筑形式的专利产品,而且在这些专利产品的基础上对木结构住宅进行了改进,通过米制证书值模数来提供多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及通过自有设计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针对后者来说,则主要表现出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和发达的特点,而且针对装配式建筑体系中的各种构件和部件等具有较高的商品化和集成化程度,其中所应用的各种机械和仪器也比较先进,也具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服务,表现出较高的整体社会化特点。而且在此类结构形式建筑的施工中,通常在工程对各个构件加工完成之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就可以形成完成的建筑,大大减少了现场中的湿作业类型,表现出较高的建设效率。同时美国也具有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建筑管理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房屋作为最终产品开展,表现出具有较高的产业化成熟度和水平。
        3.2国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类型主要以轻钢结构为主,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钢结构为辅的建筑结构体系。但是在目前我国推行装配式建筑形式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前期策划、施工建设以及后期物业等方面的相关配套行业不够成熟的现象,而且在上述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较多的技术衔接方面的问题,这也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广应用此类建筑时仍然需要加大对各类配套技术的整合工作的研究。
        4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保证部件规格尽量统一,同时部件之间能够有多种组合模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因此相关人员要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足够关注,选取适合的设计方式,以确保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果以及最终品质。
        参考文献:
        [1]周景阳,何鹏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9,33(01):39-44..
        [2]王成元,徐理,曾海明,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128-130.
        [3]张彤炜,周书东,麦镇东,等.装配式成型钢筋骨架关键技术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26(11):88-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