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王超越
[导读]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的施工规模越做越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84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的施工规模越做越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过于重视经济因素,对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生态水利工程则重在自然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在水利工程中有效应用的典范。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就构建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原则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分析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的施工规模越做越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新时代,水利工程设计又被赋予了新定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生态资源发展的保障,能够促进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周围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一般都会对某区域河段的水文有所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流域。比如,修建水库后,水流减缓,水量交换降低,此时水域的温度因环境变化而有所增高,水域深度、水域流速、水温以及水流边界等都将有所改变。水文的改变也将直接影响水系生物的生存,尤其是原水系内的生物可能因环境剧烈改变而大量死亡,甚至灭绝,与之伴随着水域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生物链断裂,无法生存的生物不得不进行大迁徙,而这是水利工程最大的破坏之处。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水利工程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避免影响到生物的生存。
        1.2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核心内容是水,因而水利工程对河道的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天然河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通常对周边河道流域中的水流实施拦截操作,导致其局部水流的流动速度减慢。蓄水量不断升高导致上游河道覆盖面拓宽,水深增加,同时影响水流速度,水的驱动力不足。而河水流通性的降慢使水中的含氧量和矿物质含量降低。河道污染物拥堵必将加速水体环境整体恶化,周边的水资源和农业灌溉用水都将受到污染。另外,水库建设增加了水库蓄水,使多个河段的径流量及径流速度降低,一旦发生潮汐涨潮现象,将会导致污水回流,加剧污染。在水利工程建造期间,往往使施工材料或垃圾混入水土,此种材料难以降解,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另外,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流域附近的工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帮助,但是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又增加了流域水环境污染点,使得流域中的工业污染物及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增加,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1.3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修建堤坝、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槽等基础设施时,涉及土方开挖施工。在平整土地和清理过程中,破坏了施工场地的树木、农田、草坪。水库施工中,水分含量的扩大和不断渗透会加速土壤肥力丧失,氮元素含量大大降低,土壤结构变化,土壤盐碱化水平提高,导致土壤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当地作物产量下降,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2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2.1提高生态水利的认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我们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利工程一般位于河道出山口或者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生物因素相对较多,难免对当地的气候、土壤、地质、降水、地下水、地表水、植物、动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水利强调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这就势必要求我们重视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统筹兼顾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最终达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强调水利效益多元化。
        2.2河道生态治理要因地制宜
        我国占地面积广,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各有不同,所以对于生态系统的建设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水利生态系统的建设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方法要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选择。以平原地区为例,使用最多的水利生态建设方法是植物护滩固堤法。因为此方法具有实用性的优点,所以此方法在整个水利工程中得以广泛的使用。

此类方法的使用技巧是植物的种植,一般情况下水生植物都种植在防洪堤坝上,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堤坝,防止水土流失。这种生态水利的建设方法不需要投入太大的成本,还可以优化环境,改善空气,所以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3强化施工与环境互补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可以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发展,实现互补,建立平等的关系。比如,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会利用一些土地资源,进行工程基础施工,挖出一些废渣,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运用,就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在工程生产与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进行一些生活场所的建设。如果单独考虑这两种情况,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如果将两者进行综合考虑,就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共生利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有效减少工程生产成本,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4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保障水利建设工程顺利施工,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应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管理部门要完善施工政策、法规,及时发现施工漏洞,迅速整改,保证水利施工有序开展。开展系统、常规的执法人员培训,明确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培养执法人员责任心,严格执法,严厉处罚打击不计后果的破坏环境行为。协调规划林业、土地、水利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促进水利施工顺利进行。
        3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分析
        3.1安全前置原则
        水利工程项目一般投入较大,涉及范围广,经济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衡量关键因素,但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安全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已经形成水利系统的区域中,应更加重视水利工程的安全性。比如,“75.8”暴雨造成多个水库连续溃决,形成了水利系统性风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已经无法挽回。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设计中应充分依托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从多个角度对每个环节进行多方论证,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或超过相关要求,从而实现一个工程一个世纪的宏伟目标。
        3.2自设计与自恢复原则
        从某个角度来分析的话,生态系统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具有自组织性,这也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组织性,顾名思义,是指物种面对自然环境的考验,通过进化或改变生活作息方式等生存适应下来,即自然的选择。因此,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促进当地物种自我改变和进化,形成更加合理、更为适应的生态结构。
        3.3科学施工原则
        首先,在设计时应明确目标和设计内容,尤其是在生态系统恢复方面作出详细周密的设计方案和计划。其次,在施工中预见新情况应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方案。最后,应注重基础资料的收集,尽可能的收集相关生态资料,并通过分析形成研究成果,以便方便推广和学习。
        结语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生态水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可起到保护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把握好规划设计各阶段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明确环境保护责任,重视环保措施的实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丽颖.水利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9,10(8):144-145.
        [2]杨鹏.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与恢复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9):7-8.
        [3]熊振宇,宋丹丹.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8(10):88-89.
        [4]纪中庭.关于现代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1):24-25.
        [5]陈强娥,曹征强,吴凯文.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7):267-268+2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