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立体效益与综合利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李林杰
[导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
        身份证号码:41061119910114XXXX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立体效益;综合利用分析
        引言
        海绵城市就是利用地面植被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藏,并通过完善的净水程序使其被再次利用,帮助城市缓解用水紧张问题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园林景观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并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使城市热岛情况得到缓解,顺利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城市逐步实现现代化、稳定化、长久的发展。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应对气候环境突变与自然环境恶变时,呈现出良好的弹性效能。由此,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理念注重持续强降雨天气状况下,城市的吸水、蓄水、净水与渗水等基本功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海绵城市理念与建筑规划设计的整合,对于推动城市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规划设计,通过铺筑渗水砖、建造绿化屋顶、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可在保证建筑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大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淡水资源供应匮乏的问题。
        2海绵城市建设的立体效益
        (一)生态效益1.防洪排涝、减轻热岛效应海绵城市的建设集合了防洪、排涝等众多功能,大幅降低了城市运转中排涝、防洪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等自然灾害情况的产生,给推动城市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运用修复和保护城市湿地、植被的方法,实现了城市的绿色发展,有效减轻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实现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2.改善水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会结合径流污染的实际特征实施低影响的开发方式,利用科学配置植物的方法,保证生态处理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这种处理方式相较于以往的排水方法更加具有优势,与目前社会发展中倡导的低碳环保理念相契合。(二)经济效益1.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行业的产品制造,可以有效推动多个行业的共同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从与其相关的建设、规划、软件的研发行业,乃至其他行业,如制造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发展。2.缩减城市建设成本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城市原本建设模式中排水管道工程相关的工作量会明显减少,同时,也有效地缩减了城市基础建设上的成本投入。而通常海绵城市中的调蓄设施又会较好地结合城市原本的园林、绿地,不但需要投入的建设成本较少,也缩减了治理水污染相关的费用,从而降低了城市内涝导致的一些损失。
        3海绵城市建设的立体效益与综合利用
        3.1巧妙运用微地形
        基于海绵理念,巧妙利用场地微地形,对建设场地进行竖向设计的优化,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特点,促使洼地与高地相互结合,结合具体情况,运用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等系列海绵措施,利用场地资源,实现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渗以及缓释。利用现场的植物和鹅卵石等,实现对雨水的缓冲以及净化,进而减少雨水径流污染,优化生态环境。结合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种植本土植物,营造具有本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并且形成植物缓冲带。利用缓冲带,将富余的径流雨水,利用斜坡底端设置的排水渠道,将雨水汇入到明渠,在排水道表面设置1层鹅卵石,用于雨水净化以及缓冲,以此缓解雨水管道压力,全面提高明渠水生态环境整体质量。

整个公园规划设计,巧妙利用微地形,通过优化竖向设计以及排水系统设计,实现对地表水的有效疏导,利用道路排水管沟,将水排向明渠,进而减少排水管的使用量。
        3.2植被设计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结合具体的水文地质情况、径流雨水的水质等进行植物的选择,一般适合选择耐污染、耐盐碱能力比较强的乡土树种。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要发挥地形、水量分布等特点,保证选择的景观树种是满足海绵城市需要的。比如在绿地低洼的位置,可以选择耐水性比较好的乡土树种,不仅能够使树种达到较高的成活率,也能够满足种植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一种综合性的景观空间,其中包括保护乡土生物、修复特色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和教育科普功能等。
        3.3设计雨水收集系统
        按照雨水收集系统的功能特征差异,可将其划分为普通雨水收集系统和自动雨水收集系统两类。自动雨水收集系统是指在屋顶檐沟排水处、地面地漏和明沟排水处等重点部位设置集水口,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净化,将雨水存储到水箱中,用于道路清洁、绿地灌溉与车辆清洗等方面。若降水量较大,还可以依靠雨水收集装置进行排水,降低发生城市内涝的概率。普通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采用一系列简单的方式进行雨水收集。例如,在建筑物旁边设置蓄水池、渗水井等。相较而言,普通雨水收集系统的投资成本较低。但是需要依靠人工干预进行管理。由于自动雨水收集系统的工程造价较高,且后期维护管理难度较大,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部分建筑物实施的方式。尽管普通雨水收集系统的投资成本较低,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建筑物氛围。针对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系统规划设计,我们可以参考瑞士政府的做法。瑞士政府将这种政策推行到每家每户,在居民住宅的屋顶设置雨水回收口,使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蓄水池。通过对雨水进行沉淀、过滤与净化,输送到各个特定部分。如输送到屋顶处,为屋顶的绿化植物提供灌溉水源;输送到盥洗室,为生活排污提供水资源;输送到室外,用于车辆清洁。
        3.4水体设计
        在水体设计中,雨水进入到景观水体之前,比较常见的预处理设施就是设置植被的缓冲带和前置塘,并结合造景功能设置湿地、溪流、景观水池等,使其建立自我水循环系统,保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点,使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以及利用等功能得到强化,防止城市原有的水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湿地公园能够很好的净化水质,所以在设置时一般是将其放置在汇水区的下游,使周围不透水地表产生的污染能够在管网设施的作用下进入到公园中,并对其进行净化,处理之后排放到下游,保证渗、滞、蓄、净、利用以及排放等功能的顺利实现。对于郊野公园,在保证雨水、洪水安全排放的情况下设置蓄水池,从而对雨水进行收集,使缺水问题得到处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较为广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中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以下应用策略:搭建完善的水系统;构建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水系湿地;建设绿地广场等。通过规划建设各类海绵设施,实现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发挥其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子杨.有关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系规划设计的探讨[J].农家参谋,2019(17):131.
        [2]李元寿,贾晓红,伍洋.“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7-8.
        [3]何军民.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中华建设,2018(11):88-89.
        [4]黄开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索[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233-234.
        [5]罗一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