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恒鑫地质灾害治理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工环地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地质灾害的产生往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调查和勘测是现阶段可以辅助探究地质灾害的产生因素以及演变形式的核心性技术。这样技术的整体开展将让整体的地质灾害防控有据可依,全面增强地质灾害的防控范畴,进而降低地质灾害所导致的各个领域的损坏程度,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本文将依据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方案解析,从而更好的为地质灾害治理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治理应用
引言
针对不同的建设工程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对地质的勘探工作,对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判断该工程建设的地质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对地质情况进行评估。在对地质灾害活动的治理过程中,随着施工技术和科学技术设备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工环地质的实际应用,水工环地质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可以对地质灾害活动进行检测预判,起到一个警示作用,有利于相关设计人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影响。
1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当前地质灾害治理所需,为保证治理效果,首要的是对当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类和分析,对其主要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从而为今后的地质灾害治理,奠定了基础。当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类型:首先,地震灾害,是最具代表性、发生率最高的地质灾害。地壳运动是引发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主要特点在于其突发性、破坏性较强,能够对灾害区域造成严重且持续性的破坏。且虽然当前地质勘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地震灾害预测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无法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其次,地面崩塌、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这一类自然灾害是因为地质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形成较大的作用力导致的。同时,如果受灾区域土壤结构较为疏松,也可能导致滑坡、坍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工程建设不当,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坍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对自然植被的滥砍滥伐,也会引发这一类的自然灾害,因此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再次,地面塌陷,也是较为严重、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引发地面塌陷的原因在于工程项目不合理,导致受灾区域地质结构变形,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问题。如矿产资源过于开发,开发后未能采取相应的修复手段,加上建设手段不合理、规划失当,都可能造成地面塌陷的问题,特别是在岩溶地区,更应当引起有关人员、部门的关注。最后,地裂缝,主要体现在地表开裂,并呈现出区域性断裂的特点,可能对周围造成较大且持续性的破坏。地裂缝和地下水应用等问题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地下水开采、应用缺乏合理规划,过渡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该区域结构不稳,从而引发地裂缝的灾害。
2常见地质灾害
2.1地震灾害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是我们了解和接触最广的地质灾害,地震的产生是因为地壳的不规则移动,它是自然因素的一部分,根据地震发生现场环境来看,地震的产生往往造成巨大的破坏,无论是对自然风景还是人为建筑,其影响范围较广。基于水工环地质的特点,可以利用其特点预测地震产生的时间节点和大概方位,通过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个有效的可视化分析,调动宏观信息和微观信号的调配作用。
2.2地面崩塌、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
这一类自然灾害是因为地质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形成较大的作用力导致的。同时,如果受灾区域土壤结构较为疏松,也可能导致滑坡、坍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工程建设不当,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坍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对自然植被的滥砍滥伐,也会引发这一类的自然灾害,因此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2.3地裂缝
地裂缝也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状况,其核心展现为地区性的断裂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破坏性影响。往往相关区域的地下水的利用没有开展科学的规划,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大概率会造成此区域的地质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削弱,从而极易发生区域性的地裂缝灾害。
3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
3.1水工环地质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地震的危害在于其能够造成周围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的转变,也可能造成关联建筑物的损坏;而由此引发的灾害,指的是因为地震引发的自然环境失衡,从而引发的水灾、火灾等其他类型的灾害。水工环地质在这一灾害中的应用在于,应对地震灾害的预兆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获取,从而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判,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将地震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低。宏观信号的获取和把握,是预测地震灾害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如动物异常反应和举动;微观信号一般无法通过直接的手段进行获取,需要在一些精密设备、仪器的帮助下才能实现,这就体现出水工环地质的意义。如对特定地区磁场和其重力变化情况的分析,也能够判断是否可能出现地震灾害,以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从而将地震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3.2增强水工环地质勘测结果的深度使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调查和勘测结果是地质灾害防控的核心依据,所以为了全面保障地质灾害防控的高效性,目前需要进一步增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调查和勘测结果的深度使用,同时全面扩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及信息的应用范畴。所以,有关的专业部门应当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勘测数据和地质灾害信息的整理系统,进一步增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解析技术和数据转换技术。
3.3水工环地质在地裂缝自然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水工环地质有关的技术手段,在该类自然灾害治理工作中,同样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该类地质灾害是因为区域性地质构造断裂引发的,因此要求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控。如在地下水应用上,应当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使人们意识到加强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地下水开发计划,避免因为部分区域地下水过度开发,对其地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应当借助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实时掌握并了解特定区域内,地下水应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警、治理措施,从而将地裂缝等自然灾害出现几率、危害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在现阶段极为的多元化,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地裂缝等,都是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地质灾害,特别需要对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治管控。因此必须充分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勘测,并深入应用所得成果,以查明与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因素,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控水准。
参考文献
[1]卢雪.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9(20).
[2]李凌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城市内的实施实践[J].建筑安全.2019(03).
[3]李世隆.浅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03).
[4]宋宝业.水工环地质勘察及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实践[J].世界有色金属,2018(0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