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园林绿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升城市和智能体建设水平与风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园林工程施工与绿化养护有机结合能够提升我国园林绿化建设整体水平,促进整体园林建设高水平发挥。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针对园林工程施工与绿化养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进而促进行业内部整体发展。
关键词:创新工艺;园林绿化;规划研究
园林绿化工程在我国当下城市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和谐社会、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对于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养护也十分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加以研究和考量。
一、生态园林式城市绿化设计意义
(一)整合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绿化种植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起促进作用。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工作人员应当以更加宏观整体的角度对区域内进行有效的绿化,打造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绿色区域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树立城市良好的形象。因此,在植被的选择上,应当保证色彩的丰富性和种类的多样化,营造和谐适宜的颜色体系。对于城市园林需要开展整体性、科学性规划建设,进而创建出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予城市居民最大的亲切感和温馨感,降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得到身心的完全放松[1]。如图1为城市公园中的绿化建设。
.png)
图1 城市公园绿化情况
(二)降低城市污染指数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化,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在我国有很大数量不规范、不科学的排污现象。并且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产区建立,导致大量化学物质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紧密接触,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担能力,在环境中不断积累,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问题。这样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影响了国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2]。进行绿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生态文明质量的提升,并且给予城市居民更加优良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形象,促进我国城市化的深化发展。
二、生态园林式城市绿化养护应用原则
(一)科学规划种植形式,合理选择植物类型
在植物选择中应当保证植物的多样化,在不同季节中植物的外观变化,以及层次分布等等。在现有的绿化种植范围内能够保证美观的视觉效果。植物选择应当遵循生长需求和环境情况,选择适宜本地气候生长的植物,保证植物生长的稳定健康,营造良好的绿化氛围。
花卉、树木种植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基础性环节。在花卉选择上需要明确花卉品种与本地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最好选择本地花卉,避免自然环境变化影响花卉健康生长。种植过程中首先应当进行土地翻耕,保障翻耕深度在30cm左右,将土壤与肥料混合,做好植物移植准备工作。乔灌木种植分为带土球、裸根两种种植形式。种植带土球的树木应当保证土球高度与坑的高度相同,避免苗木根部裸露在外,影响水份和养分吸收[3]。重视裸根苗木则需要保证种植角度与地面垂直,保证树木根部呈现向下舒展状态,并拍实土壤、固定树木。
(二)协调区域种植比例,营造良好视觉效果
在园林建设中进行不同种类植物协调配置能够有效提升绿化建设视觉效果,提升城市园林施工质量。在单位区域内使用单一性的植物会造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影响居民的整体绿化感受。因此,应当选择具有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并且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整合。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生长速度能够依次递进,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展现城市绿化的不同效果。保证绿化观赏期间的美观和协调。
(三)规范场地管理措施,提升植物成活机率
绿化工程苗木种植完成后,应加以固定。使用绿化工作中特定的工字型支撑、三角支撑等设备支撑树木,避免更换生长环境造成树木生长出现问题,出现病虫害与疾病。与此同时,在进行绿化建设之后还需要对建设场地及时清理,避免在其中遗漏草皮、树枝、植物包装膜等等,影响绿化环境[4]。
三、生态园林式城市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园林建设缺乏特点
在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多样化的植物类型,在一个区域内使用单一性的植物会造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影响居民的整体绿化感受。因此,应当选择具有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并且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整合。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生长速度能够依次递进,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展现城市绿化的不同效果。保证绿化观赏期间的美观和协调。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脚步加快,在绿化建设中出现了大量“批量生产”的绿化效果,众多城市绿化呈现千篇一律的情况,难以从绿化建设中看到城市发展的特点。在欣赏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也极易出现审美疲劳现象,不利于提升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生活质量。
(二)园林绿化规划植物种类单一
园林绿化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为了竞标不择手段的恶意现象,在中标之后承办单位会尽可能降低工程的成本预算标准,将原材料、设备、施工流程极大可能的压缩。并且,一部分承办企业自身的资金基础较为薄弱,在相关部门监督监管的阶段没有进行良好的考察,造成了园林绿化工程资金短缺,工程质量堪忧现象[5]。
园林绿化建设在设计阶段便应当秉承着多样化、灵活化的设计理念,利用多样化植被开展灵活化种植,营造丰富多样的绿化造型,提升欣赏美感与视觉效果。然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植被种类单一、绿化欣赏性不强现象,难以彰显城市建设特点与水平。
(三)自然因素的不可控影响
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自然因素也是不可控的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天气变化情况能够被人们预知和预防,但是不能够受到人为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天气变化造成的工程延误和工期推迟现象,并且受到天气影响,一部分工程的施工时间过长,工作人员不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和工程设计,进而影响工程整体质量。
四、生态园林式城市绿化施工流程概述
(一)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景观园林进行正式施工之前,应当对设计进行完善和考察,只有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保证设计整体的有效性。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施工地理位置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将设计图和施工地区相联系。对于设计图中存在问题的部分影响及时修改,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有效。清理施工场地中的垃圾,保证水电畅通,及时发现施工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及时进行处理和整合。
(二)景观施工的具体情况
进行完整的前期准备之后应当进行植被运输和移植,植被的选择应当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因素,选择能够健康生长的植被移植。在进行植被运输的过程中加强基础准备工作,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植被的健康状况,有效节省园林植被移植过程中的经济损失[7】。
值得注意的是,植被进行运输和移植的过程。高大树木进行移植的最佳时间是十一月到次年四月,选择树木根部保存较为完整的植物,并且根部应当附着一些土壤,保证植物能够在运输的过程中具备一定养分。为了避免树木在进行运输过程中出现剐蹭现象,应当在运输车辆中放置支架。树木移植的过程中将地坪填埋的稍高一些,便于植被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充分的养分。在树木移植之后,为了提升成活率和生长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支撑树干,帮助树木适应移植后的新环境。
植物的选择应当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相结合,选择能够适应环境的植物,并且尽量选择耐病虫害、干旱、污染的植物,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有效降低景园园林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损耗。
(三)微地形的营造施工原则
首先,应当对区域内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相关情况建设合理有效的城市风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其次,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为园林绿化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地形自身特点,完善绿化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最后,景观设计影响与周围建筑物形成鲜明统一的整体,保证建筑物与景观之间的协调统一,增添城市建设的美感[8]。如图2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png)
图2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五、生态园林式城市绿化设计养护的应用措施
(一)提升园林工程建设关注度
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属于市政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不断提升政府对于绿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自上而下的建设机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指派专项人员对于建设的整体设计提供技术和方向的支持和引导,给予绿化工作全局性的考量。地方政府和市政部门应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舆论宣传工作,提升群众对于城市园林建设的关注,获得更多社会力量支持。
(二)建立植物配置工作精细度
根据一部分城市绿化建设经验能够看出,园林建设应当协调乔木、灌木、花卉、草地等不同植物类型协同发展。选择具有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并且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整合。在我国一部分地区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植物选择应当吻合季节性审美需求,避免秋冬季园林视觉效果过于萧索,影响城市建设风貌。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生长速度能够依次递进,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展现城市绿化的不同效果。保证绿化观赏期间的美观和协调。
(三)增加植物养护过程科学性
1.平整场地
园林施工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平整场地,处理场地内部的杂草、工程垃圾、生活垃圾等等,在植物种植的部分应当进行深挖深翻工作,保证植物种植之后能够健康成长。在平整场地的过程中发现场地内部有坡度,可以根据园林建设进行一定的创意利用,或者直接填土取平,保证建设进程的流畅性。同时,在平整场地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植物灌溉需求和水资源供给现象。
2.挖种植穴
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应当按照种植的需求进行挖种植穴,在挖掘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植物的大小,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必要空间。通常情况下种植穴的大小应当超过种植植物根茎大小35厘米左右,根据植物的根茎形状进行种植穴挖掘。同时保障植物在种植之后的灌溉、施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苗木规格和运输
选苗过程中需要保证苗木选择健康,避免选择病虫害、坏苗、烂苗的苗木,保证日后种植效果良好。选择植物应当遵循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规格选择,植物苗木的选择差异应当保证在既定设计数量的5%之内。对已经采购之后的苗木进行严格的打包和修剪,降低运输过程中苗木的损耗。
4.苗木栽植技术管理
植物栽植是园林建设中重要的工程环节,施工单位在这一阶段应当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植物在栽植之后能健康成长。为了有效提升植物在栽植之后的成活率,应当结合施工现场的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选择质量较好的植物,避免栽植之后植物出现病虫害现象。绿化建设中除草是必要环节,有助于提升职务养分吸收,并且为植物营造良好生存空间,促进其快速生长。
5施肥
高效液氮UAN,尿素硝酸铵溶液是两种常见的肥料。高效液氮UAN能够有效除灭红火蚁;尿素硝酸铵溶液产品稳定、杂质少、腐蚀性低,有利于植物高效吸收和土壤氮素循环。均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在进行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肥料,在施肥过程中,降低农业发展中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
6.病虫害的防护
园林养护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保证园林内部植物的健康成长。第一,建立科学的防治机制,结合园林中植物的发展现状,划分重点保护的植物,并设定专项人员进行管理和规划,降低植物感染病虫害的几率。第二,对于已经患有病虫害的植物,应当进行隔离和治理,防止病虫害危及其他健康植物。第三,合理规划园林用地,对于珍贵植物进行保护和养护,及时进行修剪,有效避免病虫害。
7.灌溉
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利用根茎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当土壤中的水分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时,就应当进行灌溉,满足植物生长中需要的水资源。对植物灌溉的水量应当按照植物生长需求进行,并且根据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不同形式的灌溉。最简单的判定是,当灌溉中发现植物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水,就能够证明植物需水量较大,应当进行大量的灌溉。
在灌溉过程中,对新栽植的树木优先灌溉,对规格较大的树木可以适当延后灌溉。植物在夏季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应当及时有效,并且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但是灌溉时间应当避开中午时间段。灌溉使用的水可以是井水、自来水、河水、湖水等等,并没有严格的要求。灌溉使用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滴灌、喷灌、单堰灌溉等,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灌溉。在灌溉的过程中应当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避免出现用量过多或者过少现象,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四)保障园林绿化工作专业性
进行园林绿化绿化建设事业,我国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与世界上一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大量的问题和隐患。为了降低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二次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消耗和人力资源消耗。我国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应当积极向国外的先进成果进行学习,结合我国的环境情况和建设需求,全面提升我国的绿化建设水平。
结束语:
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创新工艺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中应当保证能够实行有效的养护工作,由于植物自身的季节性变化是十分明显的,一旦缺少了关键时间节点上的养护工作,会直接影响绿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反而会造成城市环境建设失衡现象。由上可知,我国园林绿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应将绿化工程与合理养护相结合,保证园林建设在设计阶段科学有效、建设阶段质量优良、使用阶段效果理想。政府部门应当将绿化建设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保障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实行的稳定性。虽然当下在建设养护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但是经过众多具有专业能力的设计人员、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推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稳步发展,为居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强.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养护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471.
[2]解国志.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要点[J].吉林蔬菜,2020,(1):65-66.
[3]沈洋洋.园林工程施工与绿化养护的有机结合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3441.
[4]肖合章.园林工程施工与绿化养护的有机结合研究[J].四川建材,2019,45(12):146-147.
[5]陈丹,陈源,李豪.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价值[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6):4312.
[6]王旭.园林绿化施工及园林绿化植物栽植技术探析[J].砖瓦世界,2019,(24):283.
[7]常立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花卉,2019,(24):161-162.
[8]曾丹.园林绿化施工及园林绿化植物栽植技术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