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河湖存在的问题与治理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孙公谨 孔宁
[导读] 农村河湖环境改善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摘要:农村河湖环境改善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宁阳县农村河湖现状为例,针对存在问题,从治理、管理以及后期维护等角度提出了措施建议,为今后改善农村河湖现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村河湖;宁阳县;治理管护
1宁阳县农村河湖概况
         宁阳县位于鲁中偏西,泰安市南部,属黄河和淮河流域,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共有566个行政村,境内有河道24条、水库98座。其中穿村河道22条,穿越村庄398个,村级管理的水库83座,农村河湖占比70.3%。其中80%以上的农村河湖未治理或治理不达标。
2存在问题
2.1是淤积严重,河道萎缩
         目前,宁阳县农村河湖普遍存在淤积和萎缩现象,导致河湖应有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河道淤积、萎缩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同时也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不开,其中人为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更重。例如各地普遍存在的采砂作业,不仅造成河沙流失,甚至导致很多河道出现坍塌现象。河道坍塌产生的大量淤泥淤积在河道中,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河流的阻塞程度。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的向河道大量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局部河道被填埋或者封堵,以至于河道淤积更加严重水流不畅,导致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减弱。
2.2设施陈旧,防洪能力低下
         防洪排涝是农村河湖的主要功能,但由于防洪设施或年久失修或未安装应有的设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河湖达不到防洪排涝的标准,防洪排涝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农村河湖日益阻塞淤积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很多河湖无设防措施,或者是已建堤防基础较差、渗漏严重、堤身单薄以及基础设施严重陈旧,造成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低下,尤其是位于山区地带的农村河湖具有源短流长、落差大的特点,防洪压力更为突出。
2.3水体污染,生态退化加剧
         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环保督查等工作的全面展开,宁阳县在整治水污染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管控企业排污标准,严禁超标污水排放。但是还是有少数位居偏远农村地区的企业为了使得公司利润最大化,暗地里非法向河流大量的排放污水,再加上一些小型分散的工业废水和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排放,农村很多地区的河流已经出现严重的污染情况,水质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恶臭的现象。
2.4治理滞后,管理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河湖治理缺乏严格系统的规划,忽视甚至未有涉及农村河道治理方面的内容,对水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治理缺乏具体的任务目标和治理措施。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形成长效的资金保障,使得河湖治理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3 措施建议
3.1优化资金筹措方案,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是河湖治理的经济保证和前提,能否优化资金筹措方案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决定着农村河湖治理的成败。

保障治理专项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可以根据不同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是对于经济发达的乡镇,鉴于其自身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县级财政可以降低一些治理资金拨付比例;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考虑到其财政的限制,需要县级财政进一步提高资金拨付比例。二是鉴于农村河湖现状,县、乡两级政府要统筹规划,整合国土、环保、水利等项目资金,积极开展区域性综合治理,把水利工程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提高土地转让收益用于农村河道治理的比例。三是注重引导社会资本或民间资本参与河湖治理,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直接或者间接投入农村河湖治理活动。
3.2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
         农村河湖的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制定农村河湖治理规划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把河湖治理规划与农村土地规划、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融为一体,以提高河湖治理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注重因地制宜,突出村居特色,结合农村河湖实际和乡村差异性、多元化,合理定位,以“人—自然—生态—文化”为主线,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精准制定农村河湖治理方案,形成一河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河湖功能治理,全面恢复河湖行洪、排涝、灌溉等基本工程,全力提升河湖生态功能,将生态治理理念融入农村河湖治理。
3.3注重保持河湖的自然性,注重人水和谐
         农村河湖的治理,一方面要注重防洪安全、生态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问题。考虑到因河湖功能损害而引发的问题,在治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河湖形态原有的多样性,注意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河湖进行裁弯取直。同时,在河湖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惠民为主的原则,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在改善河湖治理环境的同时,将人水和谐的理念与自然形态和生物多样性紧密结合,全面系统的考虑治理问题。
3.4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总体目标
         农村河湖的治理要注重建管并重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在河湖的治理中要稳步推进河湖划界确权工作,把划界确权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加快建立河湖管护机制,结合河湖长设置,将农村河湖一并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将民间义务河长、河长制社会监督员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建立志愿服务队,加大对农村河渠岸线维护、水域保洁、水利工程维护的日常管护力度,同时探索新型河湖管护模式,积极引入专业环卫公司,将农村河湖管护与城乡环卫一体化相结合,实行打包托管,实现河湖管护的市场化、专业化,打通管水护水最后一公里。加强河湖治理体系建设,结合美丽示范河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开展,落实相关部门责任,推动河湖治理从“部门分治”向“部门联治”转变,真正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目标。
4 结束语
         农村河湖治理涉及民生,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农村河湖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治理过程存在着诸多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管理与长效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作者简介:
1、孙公谨(1985.08),男,宁阳县河道管理保护中心,助理工程师。
2、孔宁(1985.07),男,宁阳县河道管理保护中心,助理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