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操作游戏化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   作者:谢焱莉
[导读]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幼儿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我们必然要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将游戏与数学有机结合,使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能让幼儿更有效地学习并理解数学。但在数学游戏选择、设计与应用等方面还需我们教师深思熟虑。

谢焱莉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城区第一幼儿园  陕西  商洛  7114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幼儿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我们必然要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将游戏与数学有机结合,使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能让幼儿更有效地学习并理解数学。但在数学游戏选择、设计与应用等方面还需我们教师深思熟虑。
【关键词】幼儿、数学操作、游戏化、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147-01

        一、数学操作游戏化情境的含义
        “操作游戏化情境”是与幼儿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用于幼儿操作,以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达成活动的预设目标。
        如:大班数学活动“动物园里的电话”,围绕主题进行以下环节地的设计,即“激趣—探索—分享”。第一环节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电话号码奠定基础;第二环节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的过程;第三环节以课件验证电话号码来增进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数学操作游戏情境创设的类型
        1.验证性操作游戏情境。
        验证性操作游戏情境是一种步骤驱使的教学活动,通常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按事先制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其智力活动水平相对不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验证性操作更强调行为与规则的统一。
        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班级通讯录”中,活动第二环节“破译教师电话号码”,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同组幼儿共同破译用算式组成的手机号码后,还需打通教师的手机,当场验证结果。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想要获得成功的渴望或引发幼儿极大的学习热情,驱使他们积极地合作、交流和讨论。在验证性操作游戏情境中,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和重要。
        2.探索性操作游戏情境。
        探索性操作游戏情境是一种有目的的在操作中探索未知的活动,这种操作活动不是靠记忆进行的,而是一种问题驱使的教学活动,需要幼儿自己设计并进行操作,寻求答案,发现规律。
        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以前教师采用数学故事《小猴吃桃子》为材料,通过教师一次次地帮小猴分桃子,最后得出某一数字有几种分合方法。幼儿幼儿只是被动地把这个组成背出来,所以每一个数的组成都需要教师教。现在教师先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如分类盒、撒花片、甩鸭子、翻卡片等,让幼儿通过反复的分分合合,最后自己得出某一数字有几种分合方法的结论,而且幼儿从中还能发现数的组成的互补、互换规律。
        活动给了幼儿一定的探索、创作的空间,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使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数学操作情境游戏化创设的注意点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对材料的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



        1.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情境
        数学活动的心理情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幼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幼儿学的心理情境和教师教的心理情境所构成的。
        如:大班数学活动“马路边的数字”第一环节交流分享(交流所看到的马路边的数字),第二环节经验提升(解读数字代表的意思),第三环节总结梳理(马路边数字的作用),第四环节活动延伸(激发幼儿寻找马路边更多的数字)。
        2.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游戏化情境
        (1)低结构材料投放,激发幼儿操作兴趣。
        在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性探索的形势下,低结构活动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特别是生成活动中大比重的教育活动延伸、认识拓展、自主学习经验都需要以低结构活动来完成或作为有效补充。
        如:大班数学活动“好玩的贝壳”,活动目的是按贝壳的颜色、大小、形状学习10的组成。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废弃的贝壳若干(其中凸出的一面分别涂上红、绿色),让幼儿在撒贝壳的过程中去发现、去记录。有的幼儿根据正面朝上的有几个、反面朝上的有几个,然后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个几合起来是10。或是红贝壳有几个、绿贝壳有几个,或是大的贝壳有几个、小的贝壳有几个等,根据贝壳的颜色大小进行操作记录等等。
        (2)生活化材料投放,唤起幼儿已有经验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也要求“为幼儿的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如:中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盘子里放着师幼共同收集的不同形状、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叶子,为进一步深入活动,教师又找来许多小叶子分类放在篮子里。大家看着盘子里的叶子,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问问认为叶子有大的、有小的,可以按大小不同来分;皓皓觉得有的叶子是黄的,有的是绿的,有的则是红的,颜色不同;意意发现叶子的形状不同,有的上面有四五片叶瓣,有的只有一片;欢欢认为一种品种的叶子分在一个篮子里,可按叶子的名称来分。
        (3)层次性材料投放,满足幼儿个体差异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时,将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如:中班数学活动“小小花篮”,教师提供给幼儿很多花篮,在花篮最中间的数字,就体现了层次性:有的是用数字表示,有的则是用点数,还有的是用点数与点数相加的形式。教师制定了操作基本规则,即根据教师所给出的小花数量,幼儿接着数,知道花篮中的小花数量和表示的数字一样多。同时在所提示的小花的颜色上,教师也体现了一些层次性:有的是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蓝花,在一朵红花,即ABC的形式;有的运用了ABAB的形式;还有幼儿最难理解的ABA形式。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引发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操作,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样,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说说,从而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不断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山东教育》.
[2]浅析幼儿数学教学艺术《中国校外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