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   作者:白长贵
[导读]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品行直接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笔者就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从五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期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

白长贵    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中心学校
【摘要】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品行直接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笔者就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从五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期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123-02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品行直接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民族命运。他们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需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儿童教育的一个死角,我们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并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探究和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庭联系卡
        “留守儿童”档案和家庭联系卡是家校联系的纽带。开学初,首先班主任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通过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情况。要求做到五个清楚:(1)学生基本情况清楚(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2)临时监护人情况清楚(姓名、地址、联系电话);(3)外出家长情况清楚(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4)教育管理对策清楚(班主任要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制定策略、选择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班主任工作目标清楚(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留守儿童”不辍学、 学习不掉队、 心理人格健康成长)。其次,每年还要根据升学及其他情况及时做好档案的补充以及完善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变更档案。此项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跟踪,在档案的建立中,要求班主任要特别细心认真,不落下每一位。此外,在班级档案里,还可以记录“留守儿童”的家访记录、谈心记录、学生定期表现评价表、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等等。这样,班主任便于时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建立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学校时常保持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情感交流。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临时监护人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经常联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以及班级QQ群、家长微信群等联系方式,经常向临时监护人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等。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写信、打电话向家长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学校可以设立情感热线,利用节日、父母或学生生日,为他们创建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讯通”同家长沟通,把“留守儿童”的优秀作品和活动照片发送到平台,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优秀表现,让他们在外面放心。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孩子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良性互动。如开展“我留守,我快乐”、“在同一片蓝天下”、“让爱与留守儿童同行”“牵手互助,共同成长”“说出你心中的话”等主题队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还可以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让“留守儿童”讲父母打工的故事比赛等,从而培养孩子体谅长辈、关爱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建立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留守儿童”问题往往不是缺乏的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感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学校建立相应关爱“结对帮扶”制度,由班主任在本班留守学生中确立帮扶对象,采取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由教师同他们结对子进行帮扶。一是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帮扶工作,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同时推行“手拉手”联心工程。即同班级优等生固定帮助一名“留守儿童”,为其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以求共同进步。二是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由班主任合理安排任课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家长”,并要求学生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活动特别重视,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结对帮扶活动实施过程中,让每个教师都认真拟订帮辅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谈心、走访调查、辅导学习、组织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多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或兼职教师。每学期定期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心理疏导课,如开设“知识伴我成长”、“我与目标奋进”、“我读书我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管理水平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一要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二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其他儿童一样的教育和关爱。我们要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坚韧、独立的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叶敬中,杨照著.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谢妮编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