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教学中跨文化思维模式培养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   作者:陈同雪
[导读] 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对高中生跨文化思维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作业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类别进行分析与梳理,发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执行计划,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制定问题解决策略,实施研究措施,针对存在的跨文化思维问题分步骤进行解决,以期能为高中生跨文化有效思维培养教学提供启示。

陈同雪     安徽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  236400
【摘要】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对高中生跨文化思维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作业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类别进行分析与梳理,发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执行计划,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制定问题解决策略,实施研究措施,针对存在的跨文化思维问题分步骤进行解决,以期能为高中生跨文化有效思维培养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英汉比较法;跨文化思维;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082-03

        一、引言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人民教育 2015)。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 2007)。思维品质是让学生通过对语篇的学习培养其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等多元思维的活动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他们的思维模式一直是呈直线式的,即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的迂回式、喜欢绕来绕去,有时让人感到费解;而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为线性思维,他们在分析事物时注重事物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而非整体,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发生碰撞,有时甚至是冲突。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给予不同文化差异的充分认识、求同存异,在两种文化中搭建一座桥梁,能够运用不同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最大程度地减少思维模式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跨文化思维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
        二、研究的问题
        1、高中生跨文化思维培养策略
        2、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差异
        3、英语复合句与汉语句式的结构差异
        4、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
        5、高中生在高考英语写作中扣分点
        6、培养高中生跨文化思维写作基本句式分类练习
        三、研究对象
        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中学2016级高一年级两个班,学生人数为110人,使用人教版教材。研究时间为2年。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素质。英语素质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新世纪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既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英语新课标》所赋予教师的重要使命。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思维品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信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 2007)。
        (二)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回顾法。本研究课题的成员阅读了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并写了相关书籍的心得体会,收集了大量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研究。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及创新性,有利于课题更好的开展。
        第二、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生,主要是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看法。并通过分析和总结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培养高中生跨文化思维模式的策略。
        第三、学生座谈法。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的情况,老师分组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在此话题方面的困惑和误解,课题组成员积极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第四、实践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任务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对其跨文化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训练与培养。
        (二)研究途径
        在研究中,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一边调查,一边研究。首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高中生跨文化思维能力受母语思维干扰原因并寻找对策,接着从教学入手,加强对课堂结构的设计研究,然后以课堂为载体开展高中生跨文化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摸索,了解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时遇到的困惑,帮助高中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英语。
        六、研究过程
        本课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6.7-2016.9)
        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该问题方面的理论书籍,提高理论素养。
        2.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2016.10-2018.9)
        对学生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调查,了解其对学生运用英语思维方面存在的一些意见及建议,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在2016-2017年学年度中对学生精心制作了问卷调查表涉及交际参与度、思维方式、阅读英语读物习惯、跨文化氛围、思维信心和思维能力的核心等话题,可以看出高一学生对跨文化思维认知较浅。在教学中首先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运用不同方法的利弊,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和反思,吸取活动中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第二,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时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如何将课本内容与研究内容相结合。第三,听课借鉴。通过听课学习进行反思,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进措施,并做好总结。
        3.总结阶段(2018.10-2019.8)
        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策略:化整为零
        现阶段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人教版)有五个模块,选修有五个模块,内容较多,而课时有限,且学生的英语教材参差不齐,所以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情况下,很难利用整块的时间专门进行翻译教学,为了将翻译教学的优点最大化,可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进行实施,通过日常的翻译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思维培养,发展其思维品质。
        八、研究原则
        1、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是说施教不超越学生可接受程度,这就叫做顺序。
        循序渐进原则是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规律的反映。在高一入学阶段,由于受学生本身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储备的英语知识、养成的基本技能有限、身心发展的顺序和思维发展过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的教学活动,所以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所选用的语料必须符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个规律,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2、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贯穿新课程的核心思想。选取翻译语料时,所涉及的词汇、词组、句型和用法等务必与旧知和当前所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解决问题,通过系统的实践,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九、具体研究办法:
        1、选定语料、专人负责(每日一句)
        2、制定奖惩措施(保障)
        3、课下布置
        4、课前3分钟实施
        十、具体研究内容
        (一)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差异性对比教学(翟莲 2011)
        1、英语和汉语在结构和语义方面的差异
        2、英语和汉语在长短句方面的差异
        3、英语和汉语在从句和分句方面的差异
        4、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5、英语和汉语在主动和被动运用方面的差异
        6、英语和汉语在用词变化方面的差异
        7、英语和汉语在表述(偏抽象或具体)方面的差异
        8、英语和汉语在用于详略方面的差异
        9、英语和汉语在语句重心方面的差异
        (二)英语复合句与汉语句式的结构比较教学(张天飞 2011)
        1、英语名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1)主语从句
        (2)宾语从句
        (3)表语从句(谓语动词是系动词的宾语从句)
        2、英语形容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1)限制性定语从句
        (2)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3)兼有状语只能的定语从句
        3、副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1)时间状语从句
        (2)地点状语从句
        (3)原因状语从句
        (4)条件状语从句
        (5)目的状语从句
        (6)结果状语从句
        (7)让步状语从句
        (8)方式状语从句
        (三)英语书面表达常见的十五种错误
        (四)高考英语写作扣分点
        (五)常用写作基本句式翻译训练
        十一、研究成果
        (一)调研结论
        实验前从交际参与度、思维方式、阅读英语读物习惯、跨文化氛围、思维信心和思维能力的核心六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敢或不愿意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原因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很少使用口语教学,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会说些简单的问候,但不会多说”,还有近20%的学生不会与人进行跨文化交流,说明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整体较差,缺乏交流的参与度,还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关于“思维方式”有近8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英语思维,10%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思维去遣词造句。 在“有养成阅读英语读物习惯”中有75.4%的学生在课外很少去关注,说明学生整体有意识参与文化了解的比例较少,程度较浅;在“需要营造什么样的跨文化氛围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时,40%的学生选择希望教师使用英语口语教学营造跨文化交流平台,50%的学生希望通过阅读和翻译练习,这说明学生愿意在形式多样的氛围里进行跨文化思维训练。在“思维信心”的调查中,有近75%的学生认为“影响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因素”是“个人的英语水平”,只有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才能有信心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英语进行思维,从而达到展示自我的目的;在“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核心”中,有62%的学生选择了知识,25.6%选择了态度,说明学生了解知识和学习态度对跨文化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对高二阶段研究对象的有关“思维习惯”的调查中,对了解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和地理知识、写作特点等,持“不确定”和“基本同意”观点的人占多数,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跨文化思维能力中的常识都有所了解,具备了进行跨文化思维的基本素质。在有关“思维自信”的调查中,学生对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往都具有明确的文化认识,对自身的中国文化有信心。同时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英语水平的限制,表现出不够自信。73%的学生对运用英语思维进行简单的写作表示有信心。
        (二)学生书面表达实验结果对比
        实验前,各实验班学生在进行写作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汉式英语,语句汉化现象比较严重,考试时的平均分为10左右,而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在遣词造句前会运用英语思维模式对句子中的词序进行重新调整与安排,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从简单的单句语篇逐步达到段落语篇,进而过渡到整体语篇,所使用的句式较前多样化,语句读起来也渐渐通顺了,有点英语味了,批阅所占用的时间也大幅下降。最为显性的结果是学生的书面表达平均分已接近17分。
        (三)个人收获
        (1)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理论水平,提高了业务素养。
        (2)通过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在困惑,而是能够静下心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3)通过研究明晰了研究的思路,为今后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4)通过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为撰写教学论文积累了素材。
        (5)形成一套系统的训练材料,并编辑成册。
        (四)集体收获
        通过扎实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在学校英语教研组中进行交流,使之辐射到学校学科教学中。
        十二、研究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高中阶段,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优秀的英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国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本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编者按.“核心素养 重构未来教育图景”,《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3]汤新煌.“试析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翟莲.“浅析英汉差异之句子结构”,《青春岁月》2011年第2期.
[5]张天飞.“英语复合句与汉语句式的结构比较”,《现代交际》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陈同雪,安徽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师,中教高级,2019年安徽省优秀教师,阜阳市学科带头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