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应用针刀对头枕相关穴位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60例,是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训练+体针,视为对照组,另外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刀对头枕相关穴位治疗方法,视为观察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Barthel 指数(BI)评分变化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BI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训练+体针治疗方法,给予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针刀对头枕相关穴位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状况,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针刀;头枕部相关穴位
现阶段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会受到一定改变,受此影响,导致患有脑梗死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该疾病临床症状复杂,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为此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远离疾病的困扰。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需要对其加以改善,可从中医针灸方法进行探索。本次研究对针刀作用于头枕部相关穴位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60例,是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范围(42-78)岁,平均年龄为(62.14±3.89)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范围(41-78)岁,平均年龄为(62.74±3.27)岁。所有患者的各项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②所有患者身体状况恢复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接受治疗;③患者病情资料详尽;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要脏器衰竭者;③针刀耐受性差者;④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接受治疗前均服用常规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给予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训练+体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合理设置康复训练量、体针治疗时间等,共治疗3周。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刀对头枕相关穴位治疗,患者选取端坐位,接受治疗前做好消毒清洁准备工作,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于脑户、前神聪、玉枕、双侧脑空穴位刺入,沿着脑针穴逐步推进,由上至下拨动5次,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避免出现不适,设置合理的治疗时间,于治疗前3天每日进行一次,之后每隔一日进程一次,1个疗程为10日,同样治疗3周[3-4]。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CSS评分,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指标,其中基本治愈,表明同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91%-100%;显效表示同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81%-90%;有效表示同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60%-80%;无效表示同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60%以下[5]。
(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I评分,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3)采用我院自制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生活质量变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30]
.png)
2.2对比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I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BI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I评分(,分)
.png)
2.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变化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变化(±s,分,n=30)
.png)
3.讨论
众所周知,大脑具有可塑性,脑功能在受到损伤后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重组,如离子通道发生改变、未受损组织系统代偿等,故而疾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治疗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康复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不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需要加以改进。不少研究发现,通过给予患者针刀治疗方法,疏通阻滞静脉之气血,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间接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状态,从而达到改善或消除因脑局灶性缺血所致的症状的目的,利于提高细胞活化能力。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刀对头枕相关穴位治疗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恢复期以经络病变为主,病变位置在脑部,进行穴位治疗时,应当把头部的腧穴作为治疗中风病的选择区域。且现代医学证实针刺头部能够促进神经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能够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于头枕相关穴位如脑户、玉枕等进行针刺,所选取穴位能够开窍醒神,改善肢体活动,其中脑户部位是治疗核心,对其进行反复刺激,会扩大效应,针刀对小脑、丘脑产生刺激作用,激活强度最高,能够刺激偏瘫运动区,能够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且针刀还能够增加脑局部血流量,促使脑梗死灶体积不断缩小,对脑组织能量代谢发挥发改善作用,有助于调节脑组织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有效保护脑缺血后神经元,利于受损的神经细胞得到修复,进而促进各项神经功能恢复,其还能纠正血液的粘稠、凝聚等不良状态,疏经活血,有效调节血脂成分,促进微循环不断得到改善,能够有效降低脑组织中部分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含量,抑制炎性反应,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病灶周围组织重建,将“可塑性”发挥到极致,进而促进身体功能的有效康复,针刀还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无副作用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6]。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肢体恢复功能较好,充分表明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训练+体针治疗方法,给予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针刀对头枕相关穴位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状况,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饶美林, 肖洪波, 朱宗俊, 等. 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30(5):952-954.
[2]陈艳, 曹剑.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35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 16(5):16-18.
[3]钟映芹. 头舌针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评价[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11(10):124-126.
[4]司宽红, 陈文博. 方氏头针同步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42(5):425-428.
[5]刘臻.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3):31.
[6]张辽.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196-197.